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专题小练习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p><p>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p><p>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p><p>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p><p>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③适合题意;①中的“难以逾越”、④中的“良莠难辨”说法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湾俗语“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均根源于几千年前的河络。因此,河洛地区近年来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圣地。这表明</p><p>①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p><p>②姓氏文化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p><p>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p><p>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台湾的陈、林、黄、郑等姓氏均根源于几千年前的河络,这表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①正确;姓氏文化如何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②不选;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针对的是外来文化,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因文化的同根同源,河洛地区近年来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圣地,这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广东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且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有所差别,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体现了( )</p><p>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p><p>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p><p>③时代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p><p>④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出花园”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习俗,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①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②项不合题意;时代性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刚刚过去的新春假期里,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其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了强势关注。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利于</p><p>A. 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p><p>B. 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p><p>C. 借助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p><p>D. 铸造起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这表明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故B正确;AC与题意无关,排除;民族精神铸造起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并不是举办这样的活动,D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p><p>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p><p>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 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她们的成功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公元前就有了记载,中华民族没有停止过对青蒿的研究。</p><p>②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变传统的水煎熬煮的方法,采用沸点低的乙醚为溶剂,成功提取青蒿素。</p><p>③立足实践这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不断的科学实验,才取得了成功。</p><p>④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作用。500人的科研团队的集体力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的原因。</p><p>屠呦呦团队能够成功,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文化为她们的成功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料;是因为他们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因为他们立足实践,不断的科学实验;是因为他们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作用。500人的科研团队的集体力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这两年,曾经宫门高筑的故宫博物院,逐渐以时尚的面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往故宫文化产品注重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但是由于缺少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而缺乏吸引力,与社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诉求存在较大距离。</p><p>近年故宫制作了多款软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紫禁城的历史。其中开发了一款针对9-11岁儿童的APP《皇帝的一天》,这款游戏让儿童寓教于游,体会到做小皇帝也是“蛮拼的”。2016年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了,这让文物修复从小众的专业技术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p><p>故宫博物院正在制作一个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装置,每次可以让60位观众走进去,绘画中的人物可以动,而且时间和季节也可以变化。如今,故宫正在唤醒库房里沉睡的文物,让它们真正“活”起来。</p><p>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故宫唤醒沉睡的文物”对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启示。</p></div></div>
<div><p>【答案】(1)①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p><p>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p>③依托大众传媒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p><p>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用优秀文化影响人.</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故宫唤醒沉睡的文物”对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启示。此为启示类试题,要根据材料明确中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定位。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大众传媒的特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p><p>A. 爱好和平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C. 爱国主义 D.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C项符合题意;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项不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但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项不合题意;“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2017年1月,教育部发函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此举( )</p><p>①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核心</p><p>②表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p><p>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p><p>④体现了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教育部发函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体现了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此举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③④项符合题意;①②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D。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雄者,国之干。”对英雄尊重与否,体现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有英雄而不敬重,是自毁精神长城,是民族风骨的自我矮化。捍卫英雄是</p><p>A.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之一</p><p>B.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p><p>C. 是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p><p>D. 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捍卫英雄不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A项不选;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B项错误;捍卫英雄不是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C项不选;捍卫英雄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献礼文艺作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重温历史,回眸经典,追溯燃情岁月,不仅可以为重大政治活动和重要节日、纪念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可以带领观众追忆光辉岁月,致敬伟大历史。优秀的献礼文艺作品应</p><p>①将人民群众作为源泉和动力,坚持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p><p>②聚焦时代主题,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p>③立足社会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p><p>④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优秀的献礼文艺作品应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源泉和动力,不是将人民群众作为源泉和动力,①不选;优秀的献礼文艺作品应聚焦时代主题,彰显理想之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正确;优秀的献礼文艺作品应立足社会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③正确;优秀文艺作品应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艺创作的中心环节,不是将其作为根本任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长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概括为:依靠群众、实事求是、坚定信念、民主团结、互助友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远甚于当年的红军长征,这就需要把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2)有人认为,长征已成为历史,长征精神也已过时。请从不同模块,就批驳长征精神“过时”论你出两条宣传标语。</p><p>(要求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朗朗上口,每条限20字以内)</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2)重视精神力量,长征精神代代传;践行实事求是,复兴路上斗志扬;铭记历史,方能开拓未来;长征丰碑不朽,英雄浩气长存。(言之成理即可)</p><p>【解析】本题以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如何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是考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p><p>(2)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标语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语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弘扬民族精神”进行设计。</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培育乡贤文化,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和文化养料。</p><p>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p><p>③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p><p>④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p>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p><p>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价值认同感。(任意四点给满分)</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p><p>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一些关键词,如国家培育乡贤文化,重视传统节日,落实八项规定,传播正能量,举行国家公祭日等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树立时代风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将这些关键词与相关知识一一对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说明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植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族的价值认同。</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