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38:43

北京四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政治试卷(文科)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p><p>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p><p>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p><p>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p><p>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哲学的智慧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而不是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哲学并不等价于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惊讶、惊异、思考仅仅是哲学产生的原因之一,故排除题肢②④。题中思索表明,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同时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故题肢①③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这是因为</p><p>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p>B. 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p><p>D.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任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这是因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A说法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p><p>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p><p>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p>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③观点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①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p><p>①是否信仰宗教</p><p>②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p><p>③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p><p>④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②④两项符合题意;①③两项观点不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均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马铃薯只要不油炸,完全是一种健康食品:淀粉含量低,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及钾、镁等微量元素,不但是一种碱性食品,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而且进食后很容易产生“饱腹感”,有减肥瘦身的功效。这一结论表明</p><p>①作出判断一定要注意条件</p><p>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p><p>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④哲学直接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马铃薯只要不油炸,完全是一种健康食品,这一结论表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作出判断一定要注意条件,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p><p>A.物质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p><p>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故排除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故排除C,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p><p>A. 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规律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中的是就是指规律性,故D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规律的是</p><p>①水往低处流</p><p>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p>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p>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判断规律要注意: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③④两项观点属于规律,C项符合题意;①②两项观点错误是规律的表现,A、B、D三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p><p>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p><p>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p><p>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p><p>D.存在即是被感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ABD中的“想、心、感”强调的都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意识才是世界的根源,是唯心主义,只有C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类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和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经验和知识都是关于</p><p>A. 世界最一般的本质最普遍的规律</p><p>B. 与人类生活无关的思想</p><p>C. 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问题</p><p>D. 关于世界观的哲学问题</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类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或科学知识,概括地说是在对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问题形成的知识,C项符合题意;哲学研究世界最一般的本质最普遍的规律,A项不合题意;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与生活密切相关,B项观点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具体经验和知识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哲学问题,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必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段话表明</p><p>A.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p><p>B.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p><p>C. 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作用</p><p>D.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材料反映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便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C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有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B说法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汉字“冬”演化而来的形象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会徽图案的设计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2/10/dc433a4f/SYS201901221002106797995608_ST/SYS201901221002106797995608_ST.001.png" width="128" height="16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以想象为基础,合理科学创新</p><p>B. 立足已知事实,合理科学想象</p><p>C. 以理论为指导,合理科学想象</p><p>D. 以先进理念为基础的合理想象</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树立创新意识。会徽图案的设计是立足已知事实,合理科学想象,B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合理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会徽图案的设计不能以想象和先进理念为基础,A D说法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这说明</p><p>①真理是主观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p><p>③真理是具体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º,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º。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③④三项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①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2月以来,北京流感病情严重,并出现乙型流感病毒、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和甲型HlNl流感病毒共同流行的情况,因而,即使接种了流感疫苗也很难全面防护。专家建议:减少与患者的接触,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这说明</p><p>A. 不同事物的本质属性都是相同的</p><p>B.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p><p>C. 事物的联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p><p>D. 复杂事物的本质是不可捉摸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减少与患者的接触,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这说明事物的联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C正确且符合题意;不同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复杂事物的本质是可以认识的,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p><p>A. 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p><p>B. 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p><p>C. 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p><p>D. 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量子力学的发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进步,但人们仍然套用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这说明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适合题意。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本质和规律,A说法错误;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B是错误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说法错。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p><p>A. 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p><p>B. 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p><p>C. 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p>D. 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谎言无论重复多少遍,也不会由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变成正确的反映,题中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认,D项符合题意;A、B两项的判断错误;题意并没有涉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p><p>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p><p>②世界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原因过于复杂,是人类无法预测的</p><p>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p><p>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①项符合题意;“蝴蝶效应”体现了微小的因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④项符合题意;并非重大事情的发生都有复杂的原因,人类可以预见事物之间的联系,②项观点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是人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缘起于荷兰的《The Voice》,由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公司双方合作,引进该节目版权,从而实现本土化运作。双方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招商、均分收益,灿星能直接参与浙江卫视广告分成。这种合作模式</p><p>①体现了联系的观点</p><p>②使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p><p>③优化了系统内部结构</p><p>④表明联系具有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国好声音》缘起于荷兰的《The Voice》,由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公司双方合作,引进该节目版权,从而实现本土化运作,是人为建立的联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①项符合题意;“双方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招商、均分收益,也就是灿星能直接参与浙江卫视广告分成”,这种合作模式优化了系统内部结构,使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③两项符合题意;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联系是客观的,④项符合题意。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p><p>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p><p>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p><p>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①②③正确且适合题意;④说法正确但要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p>A.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p><p>B.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p><p>C.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p><p>D.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p><p>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p><p>②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p><p>③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p><p>④人类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科学的解释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①正确;正确的认识是存在的,②错误;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人类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所以科学的解释常常是暂时的,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业社会需要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根据太阳进行农事活动,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以此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这说明</p><p>A.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p><p>B. 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规律</p><p>C. 人能够揭示太阳运行的规律并根据条件加以利用</p><p>D. 二十四节气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自然界的寒暑交替是有规律的,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而划分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说明人能够揭示太阳运行的规律并根据条件加以利用,C项符合题意;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并不是无能为力的,A项观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创造的,人可以认识规律,B项观点错误;二十四节气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是人利用规律而划分的,不是规律,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这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p><p>A. 客观实在性    B. 自觉选择性</p><p>C. 目的性    D. 具体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爱是否存在,只在于人从哪个角度看待问题,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A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意识的目的性,C项不合题意;联系具有多样性,意识活动不具有多样性,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故事共同反映的哲理是(   )</p><p>A.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p><p>B.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p>C. 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p><p>D.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则故事共同反映的哲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C正确且适合题意;A B D说法正确但都不适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10年飞机发明者之一、航空先驱沙尼特说“飞机是不可能商业化的,只能作为比赛项目”。1943年IBM主席沃森断言“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1981年比尔·盖茨认为“640K内存肯定够用”。如果以今天的科技成就来看当时人们的预测,无疑会觉得可笑。由此可见</p><p>A. 想要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p><p>B. 真理的客观性经不住实践检验</p><p>C. 认识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p><p>D. 真理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如果以今天的科技成就来看当时人们的预测,无疑会觉得可笑,由此可见认识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C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可以预测未来,A说法错误;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B说法错误;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客观的,不会因人而异,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你支持转基因吗?”转基因通过基因提取、基因重组、人工选育等技术创造出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个体,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转基因的安全性也引发了公众疑虑,支持派和反对派各持一端,争论不休。对转基因的认识</p><p>A. 应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p><p>B. 应以专家的意见为标准</p><p>C. 无法得到一致结果,因为真理没有确定标准</p><p>D. 会在支持派和反对派的争论中不断深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认为其安全,有的认为不安全,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会随着支持派和反对派的争论中不断深化,D项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人们对转基因认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性的东西为标准,A、B两项观点错误;实践是检验人们对转基因认识的唯一标准,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p><p>A.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p><p>B. 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p><p>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D. 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最初“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这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毛竹一直处于生长过程中这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故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A项正确;量变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B项错误;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观点绝对,C项不选;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不是材料强调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是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细菌”。上述事实表明</p><p>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p><p>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p><p>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p><p>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超级病菌”,说明了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①②符合题意。③中“始终” 说法过于绝对;④中“回归”说法错误,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回归。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p><p>A. 按客观规律办事</p><p>B. 透过现象看本质</p><p>C. 准备走曲折的路</p><p>D. 坚持从实际出发</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孙子兵法》这段话是说用兵是用计谋,可以办得到的事表面假装办不到,要使用的假装不用,近的装成远,远的装成近的,启示我们要透过虚假的现象,看到真实的本质,不被幻象迷惑,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2/10/dc433a4f/SYS201901221002118627741387_ST/SYS201901221002118627741387_ST.001.png" width="169"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p><p>B.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p><p>C.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p><p>D. 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路向何方》的每一个方向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与“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寓意相同,故D项符合题意;A项寓意是从事物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与题意不符;B项寓意有二,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与题意不完全一致;C项寓意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p><p>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p><p>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p>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p><p>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本题材料中“‘先试点后推广’,即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体现的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②两项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各有其特点,不能片面强调谁优于谁,③项表述错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④项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p><p>A.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p><p>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p><p>C.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p><p>D. 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进口”与“出口”是对立的,“进口”的难与“出口”的火爆又同时存在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B项不选;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不利作用,但不能说不起作用,C项不选;正确的价值观并不能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一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就能繁荣。解决不好,则两败俱伤,只顾前者则流于僵化保守;只故后者则将成为邯郸学步,旧的忘了,新的不会。——季羡琳&lt;&lt;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gt;</p><p>从哲学角度概括,材料的实质是(    )</p><p>A.国家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p><p>B.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p><p>C.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才能推动国家发展</p><p>D.传统和现代化矛盾的解决是暂时的,由此不断推动国家发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中“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一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就能繁荣。”,这说明了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才能推动国家发展,C适合题意;A、B、D均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p><p>材料2:2017年,飓风、地震和荒野火灾席卷全球不同地区。但与往年不一样的是,2017年诸如此类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比往年的更大。据瑞士再保险公司(Insurance firm Swiss Re)的估计,2017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3050亿美元,几乎是2016年时1880亿美元的两倍,同时也高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同样是在2017年,世界各国人民因地制宜,积极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也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在科学家的指导下恢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将人类社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尽量减低。</p><p>结合材料1、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①从材料1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p><p>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各地人民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p><p>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1、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1、材料2,从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1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旱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p><p>材料2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p><p>结合材料1与材料2,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p>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1与材料2,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观点,问题指向是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1与材料2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 000人次,最多时约7 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 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p><p>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0分) </p><p>&#xa0;</p></div></div>
<div><p>【答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3分)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2分) </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运用的是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的观点,“如何处理”要简要提出自己的思路,即要做到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相统一,所体现的矛盾观点要结合处理保护和利用关系的措施具体分析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结合“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在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作答。(请标明题号作答,8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2/10/dc433a4f/SYS201901221002126594405709_ST/SYS201901221002126594405709_ST.001.png" width="442" height="11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评论“木桶”所述观点的片面性。我选择第()问进行作答:</p><p>(2)评论“木板”所述观点的片面性</p></div></div>
<div><p>【答案】(1)木桶片面:没有看到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p><p>(2)木板片面:没有看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这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在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作答:考生要注意本题是任选其一作答。</p><p>(1)本题要求考生评论“木桶”所述观点的片面性,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木桶”所述观点,从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来评论“木桶”所述观点的片面性。</p><p>(2)本题要求考生评论“木板”所述观点的片面性,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木板”所述观点,从整体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整体影响部分等角度来评论“木板”所述观点的片面性。</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四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政治试卷(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