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37:52

度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期中考试时训练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p><p>A. 客观物质性    B. 社会历史性    C. 主观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对历史人物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AB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对待真理问题上,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观点得出的必然结论是</p><p>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p><p>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真理总是变化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观点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真理具有客观性,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揭示了真理的最根本属性是</p><p>A. 实践性     B. 客观性    C. 主观性     D. 发展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揭示了真理的最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p><p>A. 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p><p>B. 真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p><p>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D.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C适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A错误;B不适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火腿、香肠等食用加工肉制品会导致癌症。美国全国牛肉生产商协会则认为,现有科学研究成果还不足以证明任何一种加工肉制品与任何一类癌症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两者的分歧说明( )</p><p>A. 食用加工肉制品是否会致癌难以通过实践检验</p><p>B. 不同主体对癌症病因的认识总是不同的</p><p>C. 人们的认识受客观条件影响导致存在争议</p><p>D. 对立认识中的一方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两者的分歧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C适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是错误的;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要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增强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p><p>A. 尊重自在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p>B. 实践赋予客观世界“人化”的特点</p><p>C. 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了具体联系</p><p>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材料中海绵城市的成功建设说明了人为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海绵城市具有“人化”的特点,故B选项符合题意,入选;A、D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选项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再者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联系,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创客”热衷于创新,自己掌握生产工具,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p><p>①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p><p>②善于追问和思考,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p><p>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p><p>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p><p>A. ①②</p><p>B. ①④</p><p>C. ②③</p><p>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做事情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②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则变成了谬误,③说法错误;创客热衷于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要学习他们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①适合题意;创客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我们要学习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的品质,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 们发现,蜾赢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 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赢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赢的认识表 明:</p><p>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p><p>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p><p>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p><p>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肢①仅强调认识的无限性,未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实践和学习是获取认识的两条途径,在学习中也可获得真理性认识,故排除。人们对蜾赢的认识发生变化,这表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p><p>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p><p>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p><p>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p><p>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检验出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括展和向前推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亲身实践的经验和他人实践的成果都是源于实践,不能片面强调谁更可靠。题中并未强调认识运用于实践,③不符合题意。</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度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期中考试时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