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国高三 第98练 引言类哲学题目训练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贺词激荡光荣与梦想,充满信心与斗志,又蕴含哲理。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p><p>①“我为中国人民进发的创造伟力喝彩”——创新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p><p>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p>③“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p><p>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努力促进质变</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创新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表述错误,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①不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哲学角度体现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正确;“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哲学角度体现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③对应正确;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表述错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诗人汪国真的名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强调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要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下面与该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p><p>①“生命原本全是空格,需要你一样样填满。”</p><p>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p><p>③“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p><p>④“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题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选项①强调了需要去做、奋斗,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主旨一致,故①正确;选项②君子致力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可见,没体现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主旨不一致,故②不符合题意;③选项的意思是既然心中有目标,也就是”选择了远方”,就不要总去想能不能成功,或者未来平坦与否,只要”风雨兼程”,也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主旨一致,故③正确;④选项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与题意主旨不一致,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由此可见</p><p>A. 真理都是具体的 B. 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p><p>C. 真理是有条件的 D. 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判断的特点,真理的特点。“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这说明人们对真理的价值判断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B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真理的条件性,也不体现真理是具体的,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遵循客观规律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原则,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与该古训体现哲理一致的是</p><p>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②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p><p>③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p><p>④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p>A. ①②</p><p>B. ①③</p><p>C. ②④</p><p>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以习近平引用的古语为背景,考查古诗词体现的哲学知识。题中古训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哲理,①强调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符合题意;③体现的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符合题意;②④都强调量变引起质变,要注重量的积累,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 )</p><p>A.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 物质与意识分不开</p><p>C.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D. 现象与本质相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这首诗表现的是以一定的参照物为标准所体现出来的事物的动与不动,船棹、山及船它们之间的动与静,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是相互联系的,A说法正确;BC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面对春天,苏东坡曾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情思。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对苏东坡的情思理解正确的是( )</p><p>A. 它来源于苏轼内心对春天的真实感受</p><p>B. 这是苏轼主观意识的自觉选择</p><p>C. 它如实地反映了春天的天气变化</p><p>D. 它影响着苏轼的词赋创作风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苏轼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突显自觉选择性,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p><p>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p><p>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p><p>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说法不科学,我们知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感性认识和错误的理性认识无法比较;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形成好主意,必须占用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毛主席的话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说法过于绝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据考,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而朱熹写此诗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去游春,是虚构想象之作。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p><p>①“万紫千红”皆着“我(诗人)”之特点,是想象产生的</p><p>②诗人之想象与泗水之春风因孔学而产生了某种联系</p><p>③某种联系因诗人不渝的追求而不受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p><p>④即使时间、地点的转换“我(诗人)”也期盼“万紫千红”</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万紫千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主观想象能够产生的。①项错误;由于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因而诗人写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诗句。在这里,诗人之想象与泗水之春风因孔学而产生了某种联系。②项说法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不会因为诗人不渝的追求而不受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故③项错误;虽然朱熹写此诗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去游春,是虚构想象之作。但即使时间、地点的转换“我(诗人)”也期盼“万紫千红”的愿望没变,故④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p><p>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p><p>B.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幵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p><p>D. 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说的是事物的绝对运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明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AC说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