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23:32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承智班)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下列哲学命题与“一条朝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朝西的路”体现的辩证法思想相符的是</p><p>①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p>②朱熹:“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p><p>③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④黑格尔:“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题目中,“一条朝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朝西的路”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选项中“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以及“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体现的辩证法观点与题意相符,①④入选。②选项“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选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下列与汪国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p><p>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p><p>B.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p><p>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体现的哲理是既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得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体现的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的是意识能动性的原理,A错误。<br />B:“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体现的是事物发展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B正确。<br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C错误。<br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错误。<br />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在基地营区举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建成和投入使用,将更好的履行起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这表明(    )</p><p>①认为事物的联系可以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p><p>②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p><p>③人们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p><p>④要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在基地营区举行。这将更好的履行起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这表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的,人们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③适合题意;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排除;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主持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同步上升,多边贸易谈判举步维艰。面对新形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同舟共济,坚定信心,联手营造有利发展环境,努力实现更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这一讲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p><p>A.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B.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是把主观和客观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习主席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怎么办的问题,体现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A项符合题意;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化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叉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习近平讲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p><p>①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p><p>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p><p>④发展的实质是创新</p><p>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习近平讲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相互依存,但有主次之分。因此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扁担》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9eebca10/SYS201801022042068446307828_ST/SYS201801022042068446307828_ST.001.png" width="216" height="13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渡浩渺满目前</p><p>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C.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p><p>D.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漫画说明扁担的作用需要两头结合,只有一头就很难发挥作用,反映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渡浩渺满目前”,意思是说如果一幅画中适当留下空白,就会收到特别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A项与题意相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反映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项与题意不符。“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反映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C项与题意不符。“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化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叉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习近平讲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p><p>①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p><p>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p><p>④发展的实质是创新</p><p>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习近平讲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相互依存,但有主次之分。因此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与其浑浑噩噩度日,抱怨生活循规蹈矩、枯燥乏味,不如从小的习惯开始,做出改变,读一本好书,交三两好友,学一项新技能,开始一段从未走过的旅程……只要坚持,幸福终会水到渠成。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p><p>②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p><p>③要坚持学习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p><p>④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不如从小的习惯开始……只要坚持,幸福终会水到渠成”说明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学习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与材料无关,排除;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重视量的积累,而不是质变,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中国有个说法: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 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p><p>①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  ②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p><p>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p><p>A.②③&#xa0;B.①②&#xa0;C.③④&#xa0;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②:中国有个说法: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体现了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对立面转化。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体现了哲理与题意相符,①②符合题意。</p><p>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物质决定意识,③与题意不符。</p><p>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体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④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同时面临各种来自社会应酬.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复杂挑战,中国数量庞大的城市职业人群成为想睡而睡不好的都市“失睡族”。“失睡族”的产生说明(  )</p><p>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p><p>②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 </p><p>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无意创造的 </p><p>④联系具有多样性,人应根据需要创造联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同时面临各种来自社会应酬、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复杂挑战,中国数量庞大的城市职业人群成为想睡而睡不好的都市“失睡族”。“失睡族”的产生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①项符合题意;“失睡族”的产生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②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无意创造的,是人的意识作用到客观事物上的结果,③项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联系,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读下图《山上的空气》:空气是按人分配的,山上人少,空气也少。据图我们可知</p><p>(明白了空气是按人头分配的,山上人少,所以空气也就少)</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8517d9b6/SYS201801022037305209539830_ST/SYS201801022037305209539830_ST.001.png" width="168" height="15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①图中的文字缺乏科学依据违背了唯物主义 </p><p>②认识是可以决定实践的</p><p>③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规律办事</p><p>④主人公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中的文字“空气是按人头分配的,山上人少,所以空气也就少”,没有科学依据,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对规律表现形式的曲解,启示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①③两项符合题意,④项不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p><p>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p><p>B.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幵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p><p>D. 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说的是事物的绝对运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明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AC说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对哲学中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p><p>①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p><p>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p>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p><p>④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选项中“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不可捉摸的”的表述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正确;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③正确;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集合,④选项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所体现哲理一致的是( &#xa0;&#xa0;)</p><p>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p>③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④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④两项与题干所体现的哲理一致,都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C项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的是获得间接经验,都与题干所体现的哲理不一致。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揭晓,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进一步佐证(   )</p><p>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终极性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其同一性 </p><p>③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其团队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杰出成果,解决了困扰千年的疟疾疾病问题,说明人的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体现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②项符合题意;青蒿素的发明是总结近千年人类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中医理论的成果,是真理性认识,但不是人类对疟疾疾病和青蒿素的终极认识,而是说明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①项说法错误,④项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③项说法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专家指出,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大数据之“大”不在于数量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上述材料表明 (    )</p><p>①人们能把握大数据与新价值之间的有利联系  </p><p>②观念的创新实现了从大数据到新价值的创造</p><p>③从大数据到创造新的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p><p>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③:人类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这表明从大数据到创造新的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能把握大数据与新价值之间的有利联系,①③正确。</p><p>②: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排除②。</p><p>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特定族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p><p>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大量流动,城市语言和方言的生态环境也发生急剧变化:一是普通话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普通话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二是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使用能力也日渐衰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推广普通话,贬抑方言”;另一种意见是“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p><p>材料二:乌镇因互联网而更加驰名中外,互联网因乌镇而更加古香古色。乌镇的闻名得益于它一直努力打造文化名镇,不断探索古镇保护开发的新模式,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提升保护开发的品质和内涵,创造了古镇保护开发的“乌镇”模式。今天的乌镇,不仅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而且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传承着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呈现着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同时乌镇也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不断创新,在文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如建设乌镇大剧院,改造古戏台,打造乌镇文化创意区等。如今的乌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凸显了独特的魅力,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开拓了新境界。</p><p>(1)针对材料一中的两种意见,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阐明你支持“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的理由。</p><p>(2)结合材料一中的两种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p><p>(3)在学习乌镇打造文化名镇经验时,某市提出要“借鉴乌镇经验,打造特色名市”,结合材料二,从矛盾观的角度为该市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方言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p><p>②方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p><p>③方言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使用方言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p><p>(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受到的教育等不同,所以对使用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态度不同。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或“价值判断影响价值选择”)。人们对普通话或者方言的不同态度正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做出的选择。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对于使用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该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推广使用普通话或者提倡保护方言应该做出既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又合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p><p>(3)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本市特点,切忌照搬照套。②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现乌镇经验与本市特点的有机结合。</p><p>【解析】本题以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特定族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设问指向阐明你支持“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根据设问中的方言可以看出,本题主要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回答,并结合材料分析方言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使用方言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p><p>(2)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谈谈你的认识,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然后分析材料中的分歧属于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范畴,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p>(3)本题考查矛盾观的角度,设问指向在学习乌镇打造文化名镇经验时,某市提出要“借鉴乌镇经验,打造特色名市”,为该市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角度思考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2017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筒称《意见》)。</p><p>    鉴于分享经济变化快、渗透广,作为指导性文件,‘意见》没有对分享经济进行严格定义而是对若干关犍共性特征进行必要阐述,兼顾包客性和辨识性。在管理上,充分考虑分享经济跨界融合特点,坚持分类指导思路,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做好与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天数据等技术,加快网络交易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p><p>    共享经济引发了社会普遍关注,但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一些不规范问题,造成各界的担心和忧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分享经济的一大问题是认识尚不统一。对此,我国政府提出,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支持和引导备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p><p>(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对分享经济管理思路的变化。</p><p>(2)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社会各界对分享经济的认识尚不统一的原因。</p><p>(3)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阐释“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意见》没有财分享经济进行严格定义,而是对若干关键共性特征进行必要阐述,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管理上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动态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了一切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③做好与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看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尊重了联系的普遍性。</p><p>④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p><p>(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会形成对分享经济的不同认识。②认识受主观条件的限制,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会导致人们的认识产生差异。③分享经济是复杂的、变化着的,使人们对分享经济的认识既是多样的,又是不断发展的,也会带来认识的不统一。</p><p>(3)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待分享经济要鼓励创新,推动其发展。②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要包容分享经济的成长,热心支持和悉心倮护。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必须正视分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审慎发展。</p><p>【解析】本题以《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三个小题进行考查。</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对分享经济管理思路的变化,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的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条件性、联系的多样性、系统的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难度不大。</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社会各界对分享经济的认识尚不统一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社会各界对分享经济的不同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评价分享经济时,人们因为立场、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差异,从而形成对分享经济的不同看法。出现认识上的主体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加之分享经济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会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识。</p><p>(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阐释“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实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途径等知识。然后考生结合“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这一原则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承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