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22:23

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4月15日,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在得克萨斯州A&amp;M大学(德州农工大学)演讲时大言不惭的说,“我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局长,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纵观美国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正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语“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表明(  )</p><p>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xa0;B.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p><p>C.先知后行重在知&#xa0;D.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中国古话的意思,它是指“不懂得廉洁的人,就什么东西都敢据为己有;不知道羞耻的人,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这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选项符合题意。</p><p>A:本题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所以,A选项与题意无关。</p><p>B:联系是普遍的和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外,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会发生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故B选项错误。</p><p>C:该选项的意思是重在“知”,认为“先知后行”,而我们根据认识论的观点发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决定认识,故C选项错误。</p><p>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p><p>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材料蕴含的哲理是:</p><p>①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p><p>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项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了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①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作用,②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p><p>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琴者的情感体验</p><p>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p><p>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①说法不对,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不是内在联系。②说法不对,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琴音的物理特性不是听琴者情感体验的决定因素。题干中通过琴的声音升华心灵意境,说明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③符合题意。题干中古琴制作,琴曲的创作要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了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新年贺辞中说到,“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p><p>【1】下列各项与“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哲学寓意相似的是(  )</p><p>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p><p>B.“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p><p>C.“守其故物而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思问录外篇》)</p><p>D.“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内储说上·七术》)</p><p>【2】“我们为共和国70念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共和国7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在于(  )</p><p>①牢牢把握国情,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②坚持发展的观点,勇于变革创新</p><p>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p><p>④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解决社会基本矛盾</p><p>A.①②&#xa0;B.②③&#xa0;C.①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p><p>【1】A</p><p>【2】D</p><p>【解析】</p><p>【1】结合题意,我们可以发现:</p><p>A:本题“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强调要通过努力和奋斗实现自身的成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隐喻诗人有想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想通过努力和奋斗实现自身的抱负,故选A项与题意相符。</p><p>B:“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过程的,这与题意不符。</p><p>C:“守其故物而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意思是指抱残守缺不能坚持发展自我更新,虽不会马上消亡,但是也会像缺水的植物一样失去生命力枯萎而死,强调的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这与题意不符。</p><p>D:“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意思是不要遮蔽别人的优点,也不要议论别人的缺点,也与题意无关。</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p><p>【2】本题关键看到题目的设问条件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p><p>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论的观点,与设问条件不符。</p><p>②:坚持发展的观点这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也与设问条件不符。</p><p>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要坚持群众路线,符合设问条件。</p><p>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符合设问条件。</p><p>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得出“道边李苦”的结论,是因为他</p><p>A.认为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xa0;B.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认识活动的动力</p><p>C.有不受自身认识条件限制的超人智慧&#xa0;D.能利用联系来推断认识对象的属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真理和谬误、联系的普遍性。A:材料并未出现关于真理与谬误的阐释,A不符合题意。</p><p>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错误。</p><p>C: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受自身认识条件限制”说法错误,C排除。</p><p>D:王戎得出“道边李苦”的结论,是因为他考虑到了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借此推断“李”的属性,D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科幻小说《结束战争的战争》提出“一场规模足够大的战争会给予人们一些有益的教训”。而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的原子弹对科幻创作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平主义由此与核伦理的探讨相结合。因此,冷战时期的科幻作品大多以反对核武器威胁与冷战的其他严重后果为主题。这反映了(  )</p><p>A.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p>B.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是推动科幻创作发展的重要动力</p><p>C.在规律面前,科幻作家与其他人一样无能为力</p><p>D.每个民族皆因外部力量的持续否定而最终发展壮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主要还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故A选项表述不够准确。</p><p>B:通过题意我们可以发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幻创作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科幻作品变为和平主义与核伦理的探讨相结合,说明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是推动科幻创作发展的重要动力,故B选项符合题意。</p><p>C:人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这并不代表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为人类造福。故C选项表述错误。</p><p>D:D选项中“每个民族皆因外部力量的持续否定”表述明显过于绝对,另外,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也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故D选项明显表述错误。</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据此回答下列小题。</p><p>【1】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了(  )</p><p>①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p><p>②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曲折的、迂回的</p><p>④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p>【2】从哲学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当(  )</p><p>①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p><p>②把握矛盾普遍性,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p>③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主流</p><p>④把握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A.①③&#xa0;B.②④&#xa0;C.②③&#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D</p><p>【解析】</p><p>【1】①:表述错误,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而不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故错误。</p><p>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故符合题意。</p><p>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故该选项表述错误。</p><p>④: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我们克服或摈弃旧制度中消极、过时和腐朽的东西,从旧制度中汲取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旧制度中所没有的新内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扬弃”的过程,故符合题意。</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p><p>【2】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应该坚持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①符合题意。</p><p>②:本题注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突出矛盾的特殊性,要站在中国具体实际考虑,故②与题意无关。</p><p>③:很明显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各方面制度都要完善、丰富,故这里是一个复杂事物,需要我们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而不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故③与题意无关。</p><p>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与中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故符合题意。</p><p>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p><p>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经济新常态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和官员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索前进,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的依据是</p><p>①认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②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p><p>③实践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④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在经济新常态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和官员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索前进,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这表明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的依据是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实践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②③符合题意。</p><p>①:认识不具有客观性,①说法错误。</p><p>④: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④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20年1月3日,当世界各国人民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时,美国袭击杀死了伊朗军方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引发全球哗然。作为报复,伊朗1月8日导弹袭击了美军驻伊拉克基地,中东局势濒临爆点。全球股市因美伊冲突加剧应声下跌,国际油价更是瞬间飘红。材料表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有(  )</p><p>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p><p>②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p><p>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p><p>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的解题突破口还是在于设问条件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只要把握清楚了这个条件,本题自然迎刃而解。</p><p>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美伊冲突正是双方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了双方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故①选项符合题意。</p><p>②:斗争性确实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这属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与题目的设问条件不符。</p><p>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p><p>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美伊双方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使他们在各自的价值判断下作出了相应的价值选择,故符合题意。</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加需要推进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中形成的,也必须和必然在改革创新中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从国情出发,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p>材料二: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一论“中国信心从哪里来”。我们坚信,尽管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发展的“时”依然总体有利。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奋力闯关夺隘,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p><p>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这是厚积薄发的发展之势,经过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深厚积累和不懈探索,我国经济有足够底气应对风险挑战;这是合作共赢的开放之势,中国坚定不移向世界打开大门、与各国深化合作,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p><p>(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如何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要从国情出发,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p>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重视社会实践。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p><p>③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着好的方向转化。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注意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加需要推进改革创新。</p><p>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尊重其创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中形成的,要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完善。</p><p>(2)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即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p><p>②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中国势的判断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p><p>③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p><p>④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势。</p><p>【解析】</p><p>本题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设置情境,从哲学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热点知识的关注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做”,很明显突破口要从所学的方法论入手;其次,考生要围绕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一一对应分析;另外,本题没有限制用什么哲学模块,所以考生可以大胆联想,从多个哲学模块角度入手,具体可以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先后进行分析。本题答案要点应该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决定认识、坚持矛盾的观点以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p><p>(2)题目条件设置的是“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很明显是唯物辩证法及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然后,问的是“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这里重在“时”和“势”之间的关系,所以,本题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趋势与状态、把握主要矛盾等方面进行作答。</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郎平谈中国女排</p><p>只要一场比赛没结束,不管输赢的可能性如何,我们都会用200%的力量去拼。什么是成功?打到第几才算成功?队员们把所有潜力发挥出来,尽了最大努力,克服了最大困难,我觉得就是成功。相信自己,有每天的积累,到最后就一定会有结果。教练是什么?教练就是在一边“烧柴点火”,全力推动队员们向前走的人。</p><p>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p><p>王蒙谈人生</p><p>对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支配的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再无第二次机会。虚度生命是多么愚蠢!</p><p>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绚丽的光彩,产生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的人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只是点亮一两盏灯,也还照亮了房屋,不留遗憾。</p><p>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次能量释放,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只要尽了力,最后人生“结账”时的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有分量的。</p><p>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知识,分析说明“人生即燃烧”。</p></div></div>
<div><p>【答案】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p>②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拼搏中创造和实现价值。</p><p>③要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p><p>④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p><p>【解析】</p><p>本题从两位名人面对人生的态度方面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回答对“人生即燃烧”的理解,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概括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的设问条件是“实现人生的价值”,很明显要求我们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作答,分析“人生即燃烧”,结合题意,我们发现考查的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所以,我们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以及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进行解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仍然是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的社会,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而当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以炮舰政策敲开中国的大门并连续对中国进行洗劫式的侵略和掠夺,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存亡危机时,有些人丧失信心,更有论者断言,在近百年中国历史上,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p><p>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不懂中国历史,尤其是不懂近百年中国的奋斗史,不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就难以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历史内涵;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传入的重要意义,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懂得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就不懂得文化中的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中国只是在近代面临民族存亡危机时才出现所谓真正的文化危机。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是丧失民族自信心,是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这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的依据。</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植根于社会建设之中,在社会实践中,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树立文化自信。</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会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有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p><p>【解析】</p><p>本题主要从中国近代文化的衰微历史入手,考查考生对“树立文化自信”的理解,重点考查考生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特征等角度来回答。</p><p>结合材料,题目要求我们用认识论的观点进行作答,论证“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材料首先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衰微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入手,从反面论证自身的观点,要求我们要正视历史,要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要明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意义,要理解文化中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等。所以,考生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以及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角度进行作答,论证树立文化自信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要应用于实践,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不断的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