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市试点推进“共生院”模式以解决宜居和发展问题。“共生院”包含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利用腾退空间完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引人新居民或者游客居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该模式认识正确的有( )</p><p>①“共生院”模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p><p>②新老建筑共生有利于创造美好的生活场景</p><p>③吸引游客实现经济价值是文化发展的目的</p><p>④新老居民间的交流沟通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符合题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利用腾退空间完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引人新居民或者游客居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该模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利于创造美好的生活场景。③说法错误,实现经济价值不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④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也是“礼制”的内容,主要供祭祀之用。在坛上举行的重大仪式有取得天地作证的意思。北京有天坛、地坛、社稷坛、祈谷坛、先农坛、太岁坛、天神坛、日坛、月坛、先蚕坛等,明清皇家在这些地方举行祭祀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下认识正确的是</p><p>①坛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p>②坛文化中渗透着人定胜天的朴素自然观念</p><p>③坛文化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p><p>④坛文化通过消解自然的神秘性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反映了“坛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①符合题意;人定胜天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属于朴素自然观念,②错误,排除;明清皇家在这些地方举行祭祀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坛文化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③符合题意;“在坛上举行的重大仪式有取得天地作证的意思。”不是在消解自然的神秘性而是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性,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11月,荆门市某医院依据医疗卫生战线感人事迹创作了系列微电影《不准倒下》,讲述了现实生活中医患双方团结互助、共抗病魔的感人故事。承载主流价值的微电影可以 </p><p>①通过有限的篇幅传播厚德理念 ②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观念 </p><p>③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④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符合题意,通过微电影“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团结互助、共抗灾害的感人故事”,说明承载主流价值的微电影可以通过有限的篇幅传播厚德理念,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观念;<br />③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一定都是先进文化;<br />④错误,电影不能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而微电影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这表明,在我国</p><p>A.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B.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强</p><p>C.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D.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微电影的出现,并不能表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A项不符合题意。</p><p>B:材料不涉及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排除B。</p><p>C:“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表明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C正确。</p><p>D:材料不能表明我国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排除D。</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得益于文化的多样性,人们不断开阔视野、相互借鉴,比如中国“和”的思想,到今天仍对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这表明</p><p>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p><p>B.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促进作用</p><p>C.传统文化是人类知识、灵感和创作的来源</p><p>D.世界各国人民都应从中华文化中获得启迪</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排除;<br />B说法正确,题中“得益于文化的多样性,人们不断开阔视野、相互借鉴,比如中国“和”的思想,到今天仍对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表明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促进作用,故入选;<br />CD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人类知识、灵感和创作的来源。世界各国人民不一定都应从中华文化中获得启迪。故排除。<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知道中国文化有武术、中医,但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够被国际市场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不少专家提出国家应积极扶植我国流行文化走出去。可以支持该观点的理由有</p><p>①流行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②流行文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载体</p><p>③流行文化是拉动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④流行文化代表了中外文化融合的趋势</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该选项表述错误,流行文化不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①错误。</p><p>②③:虽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够被国际市场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载体,国家应积极扶植我国流行文化走出去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②③正确。</p><p>④: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中外文化融合,且流行文化也不能代表中外文化融合的趋势,④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新春伊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播出快闪活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在各地,演员与围观群众同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以下分析正确的是</p><p>①爱国赞歌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之情</p><p>②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p><p>③爱国主义深藏于中国人民的心底</p><p>④文化自信来自于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传统文化鲜明民族性的特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反映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归属感,①③符合题意;快闪活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不是传统文化,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春节,联合国总部首度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全球多个大都市地标建筑都点亮“中国红”,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当地华人华侨送上农历新年祝福。四海同春的盛况不再仅限于华人圈、唐人街,春节的喜庆与红火逐渐为多国人民所接受。这说明</p><p>①中华文化深度契合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需求</p><p>②中国特色的春节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p><p>③保持春节的喜庆与红火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④春节文化走出去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需求的契合; ②④符合题意,“四海同春的盛况不再仅限于华人圈、唐人街,春节的喜庆与红火逐渐为多国人民所接受”说明中国特色的春节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春节文化走出去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没有涉及我国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内容。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2019年3月21日,某校组织学生感受传统的“竖蛋”游戏,活动中,老师介绍了春分的习俗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大展身手。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p><p>①保留习俗,继承传统</p><p>②寓教于乐,陶冶情操</p><p>③体验科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p><p>④回归传统,弘扬民族精神</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③:“竖蛋”游戏不能丰富传统文化内涵,③选项错误。</p><p>④:“回归传统”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p><p>①②:春分时节,民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某校在春分日组织学生感受传统的“竖蛋”游戏,让学生体会春分的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保留习俗,继承传统,寓教于乐,陶冶情操,①②选项正确。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40年间,《人民中国》杂志记者两次沿京杭大运河骑行采风,出版了摄影作品集《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见证了运河两岸的巨大变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17/06/94b1d016/SYS202005170603238979452023_ST/SYS202005170603238979452023_ST.001.png" width="188" height="9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聚焦文化遗产,展现运河沿岸多彩文化</p><p>②深入民间采风,印证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p><p>③对比今昔巨变,说明文化推进经济发展</p><p>④记录运河影像,承载源远流长的运河记忆</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40年间,《人民中国》杂志记者两次沿京杭大运河骑行采风,出版了摄影作品集《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见证了运河两岸的巨大变迁,该做法聚焦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运河沿岸多彩文化;通过对运河的影像记录,可以承载源远流长的运河记忆,①④选项正确。</p><p>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②选项表述错误。</p><p>③: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文化能够推动动经济的发展,③选项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在己亥年的邮票中,公猪母猪、黑猪白猪、大猪小猪“五福齐聚”,其乐融融,体现出“全家福”的概念,也寄托了新春时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这枚邮票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15/08/a8306c40/SYS201907150805586470951044_ST/SYS201907150805586470951044_ST.001.png" width="169" height="15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在对立统一中形成和谐</p><p>②融入了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p><p>③创造了生动的自然世界</p><p>④在创作共性之中孕育着个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己亥年的邮票上展现了公猪母猪、黑猪白猪、大猪小猪“五福齐聚”,其乐融融,这体现了在对立统一中形成和谐,①符合题意;同时也寄托了新春时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这一设计融入了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而不是创造自然世界;④说法错误,在个性创作中孕育着共性。所以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p><p>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p><p>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p><p>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p><p>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观点,与“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绝对静止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p><p>C:“气者,理之依也”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符合题意。</p><p>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主张要注重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指的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认识,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人工智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关于人机关系、AI伦理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引发了社会上的一些担忧:人会不会被机器取代、人工智能是否安全可控、人与机器的责任如何界定……这要求我们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中应该</p><p>①尊重规律,不应该改变已有现状</p><p>②做好价值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p><p>③适可而止,回避人工智能的弊端</p><p>④统筹兼顾,妥善的处理人机关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在人工智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上“人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等一些担忧,这要求我们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中应该做好价值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妥善的处理人机关系,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我们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中要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科技的发展;③说法错误,人工智能的弊端是要解决而不是回避。所以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开拓创新。许多诗词古语,意境深远,引人入胜。下列古诗文与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两会期间引用《潜夫论·释难》“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句蕴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p><p>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p><p>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意思是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注重量的积累,①排除。</p><p>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意思是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②排除。</p><p>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正确。</p><p>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意思是一根丝绞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正确。</p><p>故本题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31.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9.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体</p></td><td style="width:177.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部分</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30.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内涵</p></td><td style="width:159.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p></td><td style="width:177.7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30.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和功能</p></td><td style="width:159.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p></td><td style="width:177.7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30.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方法论要求</p></td><td style="width:159.7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p></td><td style="width:177.7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4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62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是指原来作为整体的事物,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了部分;原来作为部分的东西,相对于更低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为整体</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京剧《沙家浜》里的两句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是从苏东坡的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变化而来的。我们的许多语言,都脱胎于前人的语言。因此,可以这样说</p><p>A. 寒窗苦读,发挥意识能动性,能避免下笔枯窘</p><p>B. 有言之不尽的生活题材,能积累大量的间接经验</p><p>C. 把历代名篇作为主观认识的来源,能笔走龙蛇</p><p>D. 学问上有量的足够积累,厚积薄发,能触处成文</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文学创造需要发挥意识能动性,但也更需要有来源于实践的素材,A错误,排除;“有言之不尽的生活题材”强调的是实践,“间接经验”指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认识,B错误,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错误,排除;我们的许多语言,都脱胎于前人的语言,反映了学问上有量的足够积累,厚积薄发,能触处成文,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注定要灭亡。也许经过多少亿年,多少万代生了又死……而地球,一个像月球一样死寂的冰冻的球体,将在深深的黑暗里沿着越来越狭小的轨道围绕着同样死寂的太阳旋转,最后就落到太阳上面。”下列观点与其一致的是</p><p>A.辩证法认为每一种既成的物质形式都是永恒的</p><p>B.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规律是不变的</p><p>C.世界永远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p><p>D.面对自然力量,我们是无能为力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故表述“是永恒的”是错误的,排除A。</p><p>B:“规律是不变的”的表述错误,排除B。</p><p>C:根据题目的表述,恩格斯认为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注定要灭亡,无论是地球、月球还是太阳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终也会灭亡,说明了世界永远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C选项正确。</p><p>D:该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D。</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p><p>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p><p>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p><p>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p><p>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错误,“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说法绝对。<br />B符合题意,“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r />C不符合题意,“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不是哲理。<br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5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p></td><td style="width:67.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②</p></td><td style="width:77.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③</p></td><td style="width:77.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④</p></td><td style="width:60.4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⑤</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5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某学者为了照顾3个月大的儿子,利用自己从事流体力学研究的专业优势,研究起了蚊子</p></td><td style="width:67.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经观察发现,即使是雨天,蚊子也能轻松穿越比自己重50倍的雨滴组成的“枪林弹雨”,成功钻入室内叮咬小朋友 </p></td><td style="width:7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最初,他和学生在野外研究中被淋成落汤鸡,还叮了一身包,并没拍到什么东西。不过,也算验证了蚊子确实可以在雨中自由飞行</p></td><td style="width:77.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后来,他们将蚊子赶进容器,用水枪模拟雨滴,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蚊子的飞行动作。视频显示,当蚊子遇到雨滴时,会从雨滴旁边滑过</p></td><td style="width:60.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最后得出结论:蚊子因体重较轻,能在雨滴的碰撞中得以生存</p></td></tr></table><p> </p><p>上述趣味十足的研究表明</p><p>①主体需要是价值实现活动的动力</p><p>②科学实验是来自需要的认识活动</p><p>③可以通过相对静止来研究绝对运动</p><p>④探索真理的过程是谬误积累的过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实践的基本形式、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某学者为了照顾3个月大的儿子,利用自己从事流体力学研究的专业优势,研究起了蚊子”并成功发现蚊子是怎样钻进室内的,说明主体需要是价值实现活动的动力,①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②错误,排除;“他们将蚊子赶进容器,用水枪模拟雨滴,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蚊子的飞行动作。”表明可以通过相对静止来研究绝对运动,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谬误累积仍然是谬误,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端奔月等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如今,神舟、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空间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逐步实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p><p>A. 神话故事是在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中产生的</p><p>B. 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推动人类实践活动发展</p><p>C. 征服自然的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p><p>D. 有了伟大的梦想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表述错误,神话故事产生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产生于强烈愿望; B符合题意,材料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端奔月等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而神舟、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空间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逐步实现,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推动人类实践活动发展; C表述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 D表述错误,“有了伟大的梦想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说法太绝对。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守仁十岁时,与中了状元的父亲赴京,路经金山寺时写下了这首《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p><p>①要能够运用抽象思维发现真理中的谬误</p><p>②要学会用相对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事物</p><p>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必然会有所不同</p><p>④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去求得事物之真相</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错误,真理和谬误界限分明,真理中并不包含着谬误; ②④正确,“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当山挡在我和月亮之间时便会觉得月亮很小,由此便会得出一个结论:山的体积大于月亮。但如果视野足够宽阔,容得下天;那时所有的误解都会澄清,得出正确的答案,月亮大于山。这首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要学会用相对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事物;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去求得事物之真相;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③选项说法太绝对,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21/08/f34f1a6f/SYS201907210805010995468264_ST/SYS201907210805010995468264_ST.001.png" width="436" height="12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p><p>①“留白”蕴含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p><p>②留白的方法能够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p><p>③城市规划实施战略留白是运用辩证思维的体现</p><p>④书画创作与城市建设的留白都体现出共性中包含个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在作画中的涂色与留白,在城市规划中的建设与留空白地区,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矛盾双方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故①正确;城市规划实施战略留白,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会让城市更美好,这是运用辩证思维的体现,故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混乱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说法错误,个性包含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1/27/02/587e79ae/SYS202011270256585756941942_ST/SYS202011270256585756941942_ST.001.png" width="503" height="1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上图是“麻黄汤”的方剂(出自《伤寒论》)。其中,君药是主药,对主病起主要作用;臣药是辅助药物,有协助或加强君药的功效;佐药可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于消除制约君药、臣药的毒性;使药一般起调和或引经作用,可调和方中诸药效或促使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中药方剂的合理配伍体现了</p><p>①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②主次矛盾的辩证统一</p><p>③整体与系统的统一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p><p>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君药、臣药有一定的毒性,但仍被作为治疗伤寒的药,但又要通过佐药消除制约君药、臣药的毒性,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①正确。</p><p>②:在“麻黄汤”的方剂中,君药是主药,对主病起主要作用,臣药是辅助药物,有协助或加强君药的功效,体现了主次矛盾的辩证统一,②正确。</p><p>③:该选项表述错误,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排除③。</p><p>④:题目中没有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④排除。</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早在1983年香港建筑师胡应湘就提出了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构想,但因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直至2009年大桥才正式开工建设。这一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表明</p><p>①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p>②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建立事物新的联系</p><p>③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p><p>④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进一步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说明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符合题意;“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建立事物新的联系”表述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②错误,排除;“早在1983年香港建筑师胡应湘就提出了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构想,但因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直至2009年大桥才正式开工建设。”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③符合题意;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生产实践而不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狗主人正在埋葬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窗外的美丽景色。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逐渐开朗,脸上出现灿烂笑容。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p><p>生活中有许多窗户,不同的人会打开不同的窗户,也常常因为开错窗卢而产生烦恼。如何减少烦恼?有一种“智慧”告诉我们:打开美好的那扇“窗户”,比打开悲伤的那扇“窗户”更有意义。</p><p>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请你从哲学角度辨析上述“智慧”是否成立。</p></div></div>
<div><p>【答案】示例:不成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不应害怕矛盾和回避矛盾,拒绝打开悲伤的那扇“窗户”是逃避矛盾的表现。</p><p>成立。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人应该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转换视角看问题。你选择了快乐,快乐也就选择了你。</p><p>【解析】</p><p>本题以生活中有许多窗户,不同的人会打开不同的窗户,也常常因为开错窗卢而产生烦恼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有一种“智慧”告诉我们:打开美好的那扇“窗户”,比打开悲伤的那扇“窗户”更有意义。本题请考生从哲学角度辨析上述“智慧”是否成立。</p><p>本题属于辨析题,考生可从上述智慧成立或不成立来辨析并分析理由:上述“智慧”成立,可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角度说明理由。</p><p>上述“智慧”不成立,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角度说明理由。</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参与是一种成长,过程是一种教育,实践是一种责任”。在北京某校开展的“阅历课程”活动中,学生们利用假期,带着课题来到安徽大别山区,他们从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出发,分组查阅资料、确定课题,实地调研,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假期作业”。</p><p>下面是同学们参加“阅历课程”活动的体会选摘:</p><p>甲:我们组的选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的同学试图研究花石乡建筑风格与北京建筑风格的对比;有的同学关注大别山植物种类及分布;而有的同学对大别山民歌现状感兴趣,最后我们共同 将目光投向了大别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p><p>乙: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组遵循“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完整科研方法,完成了对“大别山不同海拔土壤酸碱度测量及其对大别山植被的影响”课题研究的任务。</p><p>丙:我们组在对金寨县花石乡扶贫办公室的调研访谈中,了解到六安瓜片、大别山黄牛肉、天麻、黄金梨是当地的特色,于是提出我们对精准扶贫的建议——政府适当补贴,降低快递成本,通过网商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p><p>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谈谈,“阅历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p></div></div>
<div><p>【答案】收获:①知识层面: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阅历</p><p>②能力层面:提升了思维能力,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p><p>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现实,关心社会奉献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p><p>理论:实践认识、联系、发展、价值观、人生价值实现。</p><p>要求: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p><p>【解析】</p><p>本题知识限定为哲学知识,设问指向为“阅历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能力层级要求是“分析”,以一份特殊的“假期作业”——参加“阅历课程”活动为试题情境,考查考生从活动参加到情感体验到认知升华的过从中,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版块。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设问分析,从哲学角度谈谈,“阅历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需要考生领会试题情境主旨,明确情感体验,从理论上说主要涉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要点。从意义上说,可以把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正能量的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见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传承、创新、超越——新中国发展之路。</p><p>70年前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用著名的“北平方式”化干戈为玉帛,保全了这座3000年古城珍贵的历史建筑,也保证了200余万老百姓的幸福安宁。70年来,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是首都的职责。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2017年,北京市全面启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加快文物腾退和文物修缮,保持其独具特色的空间韵律和文化肌理。</p><p>请列举一个北京近年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做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北京市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p></div></div>
<div><p>【答案】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北京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北京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北京的文化特色;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营造北京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北京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列举一个北京近年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做法”,作答本小题时必须注意的是“列举一个具体的做法”,中心是“保护文化遗产”,主体是“北京”(近年来),本小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阐述北京市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一小题主要是考查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从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的作用(对社会、对个人)等方面考虑。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p><p>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一则招揽客户,联络情感;二则听听乡音,聊解思乡之苦。晋商常常不惜重金邀聘家乡戏班演出山西梆子,或出资成立戏班。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晋商对梆子戏提出需求,并提供财力支持。</p><p>②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山西梆子继承原有声腔,退陈出新。</p><p>③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山西梆子随晋商走向省外。</p><p>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山西梆子与省外声腔结合,形成新的梆子剧种。</p><p>【解析】</p><p>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和文化创新的途径。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回答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属于方法措施类题型。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知识点,然后把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组织答案。</p><p>题中材料“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张创新;题中材料“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体现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书香是一个人的底蕴,也是一座城市的底蕴。</p><p>材料一我们平时应该读哪些书?有人认为多读经济、金融方面的书可以学会赚钱的本事,多读科技、工程类的书可以为科技发展做出贡献;文史哲的书没用,读再多也赚不了钱,也不能促进科技发展。</p><p>(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阅读文史哲书籍的价值。</p><p>材料二一张桌、一盏灯、一本书,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不管你衣着光鲜还是衣衫褴褛,这盏灯对所有人发光……2014年,三联书店在北京播下了第一颗夜读的种子,自此24小时书店便在全国范围内如星火燎原般蔓延。</p><p>有人说:24小时书店不符合产业运行的规律,在夜里12点至早上8点这个时间段营业没有意义。如果用100万元的经营成本去补贴几十个读者的需求,那就是一种浪费。有人说:文化地标对一个城市的品味来说相当重要。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p><p>(2)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书香”与“进账”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1)①阅读文史哲书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阅读文史哲书籍能够对人能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p><p>(2)“书香”与“进账”,即书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p><p>①“书香”与“进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书香”与“进账”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影响。“书香”与“进账”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注重社会效益,有利于树立书店良好的形象,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为书店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了物质基础。</p><p>②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顾客群体、不同书店特色,妥善处理好“书香”与“进账”的关系。</p><p>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既要重视“书香”,也要注重“进账”,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p><p>【解析】</p><p>本题材料一以我们应该读哪些书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24小时书店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出题相对比较新颖,虽然难度不大,但是考生要解答完全准确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工。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可以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p>(2)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明确“书香”与“进账”,即书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再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作答。首先,可以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说明这二者之间既有对立也包含统一即可。其次,可以从矛盾的特殊性的角度,分析说明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顾客群体、不同书店特色,妥善处理好“书香”与“进账”的关系。最后,可以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说明二者都要重视,但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