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21:17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p><p>A.物质性&#xa0;B.能动性</p><p>C.实践性&#xa0;D.规律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整个世界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构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意识虽是主观的,但其离不开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p><p>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p><p>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p><p>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p><p>D.万事万物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题中“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表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它与宇宙间万事万物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由此可见,B、C、D三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p><p>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p><p>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p>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p><p>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CD 均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无关,都不选;<br />B符合题意,“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p><p>A. 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p><p>B. 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p><p>C. 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p><p>D. 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 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A项正确;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问题,C项与材料不符合,排除;物质是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而非万事万物的总和。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p><p>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p><p>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p><p>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p><p>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解答。选项①说法错误,承认、尊重自然物本身的客观性、属性及其规律,是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而不是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选项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p><p>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p><p>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p><p>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p><p>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说法错误,自然物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够创造自然物;<br />B符合题意,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嫦娥二号等。这表明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br />C说法错误,人工化的自然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也具有客观性;<br />D说法错误,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并没有全面把握自然规律。<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p><p>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B.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p><p>C.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p><p>D.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诗句中“凤去台空江自流”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晋代衣冠成古丘”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p>A.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p><p>B.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p><p>C.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p><p>D.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代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工具作用的不断强化,已把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依赖转变为人对物质产品的直接依赖,凸现出人为了获取物质产品而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占有。现在,人们应当</p><p>A.终止一切改变自然界的原本样貌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p><p>B.承认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共同体</p><p>C.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保证人类的中心地位不被遮蔽和遗忘</p><p>D.让自然界按照人类利用自然力的方式作用于人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不能终止,A错误。</p><p>B: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把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依赖转变为人对物质产品的直接依赖,凸现出人为了获取物质产品而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占有,为此,需要承认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共同体,B正确。</p><p>C:题目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而不是强调要突出人类的中心地位,C排除。</p><p>D: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研人员通过降低高粱体内的某种关键激素,能让高粱结更多籽,大大提高了高粱的产量,这体现了</p><p>A.人能够根据需要改造规律</p><p>B.必须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办事</p><p>C.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p><p>D.规律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A错误。</p><p>B: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p><p>C:题目中,科研人员通过降低高粱体内的某种关键激素,从而让高粱更多地结仔,大大提高了高粱的产量,这体现了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C正确。</p><p>D: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规律,D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p><p>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p><p>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p><p>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p><p>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②错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③“同样的表现形式”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无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规律其表现形式应该各不相同,存在差异。题中讲在无生命的早期地球环境中发现生物细胞(有生命物质)的直接能源,说明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去揭开自然的奥秘,故①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鹤,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p><p>A. 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p><p>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p><p>C.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p><p>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都强调了运动的观点,“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强调了矛盾的观点,所以选A;其余三项都体现了运动的观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垃圾分类被认为是破解“垃圾围城”的有效方法。但是,民众分类意识不足,分类知识欠缺、参与热情不高以及当前垃圾桶上分类标识模糊和整个垃圾分类回收链条不完整,造成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进。这告诉我们(        )</p><p>①主客观条件的不足共同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推进</p><p>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条件</p><p>③要用高度的热情武装头脑并指导垃圾分类</p><p>④立法严禁垃圾产生是破解困局的首要前提</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在垃圾分类的过程,民众意识不足,分类知识欠缺,垃圾桶上分类标识模糊和整个垃圾分类回收链条不完整,这说明了主客观条件的不足共同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推进,①正确。</p><p>②:通过培养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补充垃圾分类知识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这说明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条件,②正确。</p><p>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将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仅靠高度的热情不能有效地指导垃圾分类工作,③排除。</p><p>④:垃圾产生是必然的,不能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禁止;破解困局的首要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数十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减少,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这说明</p><p>①保护生态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p>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p><p>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带来更多的物种消失和自然灾害,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②④符合题意;保护生态不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产生,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造神童》折射出当前社会一些家长急于抢跑,早早让孩子提前完成后面的教育课程,不断越级跳级,有时事与愿违。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19/10/17b3f509/SYS201901191004043787598160_ST/SYS201901191004043787598160_ST.001.png" width="392" height="18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p><p>B. 应该按客观的规律办事</p><p>C. 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可知</p><p>D.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知识。“早早让孩子提前完成后面的教育课程” 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其实我们要按规律办事。B符合题意;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C说法错误;D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p><p>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哲理?它们是如何体现的?</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它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尊重农民意愿等体现了这一点。</p><p>(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p><p>(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按规律办事。</p><p>【解析】</p><p>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是唯物论,要求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对应相关知识原理。</p><p>(1)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等体现了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这体现的原理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p>(2)“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p><p>(3)“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强调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袁隆平院士在新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表示,将在3年之内,研发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海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p><p>目前来看,我国内陆尚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p><p>结合材料,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海水稻研发、试种和推广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海水稻研发过程,尊重了海水稻高耐盐碱性的生长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利用海水稻生长规律,根据海水稻生长条件,开展海水稻研发、试种、推广,坚持了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我国盐碱地多的国情出发研发海水稻,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p><p>【解析】</p><p>本题以袁隆平院士在新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表示,将在3年之内,研发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材料中,海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的水稻品种,故可以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p><p>材料中,人们认识和利用海水稻生长规律,根据海水稻生长条件,开展海水稻研发、试种、推广,坚持了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故可以从在客观规律面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p><p>材料中,从我国盐碱地多的国情出发研发海水稻,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故可以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地名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内涵丰富 、底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在地名中均有体现。可以说,地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充分有效运用那些有意味的地名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遗产,能够成为一种鲜活的爱家乡教育的生动形式,唤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 ,既要保护好传承好、使 用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又要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p><p>运用运动与静上的钟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p></div></div>
<div><p>【答案】(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 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2)要加强地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p><p>(3)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深人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促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地名文化资源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运动与静上的钟证关系原理的知识”,设问是“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 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