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9.11周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政府在调控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不仅注重物价、因定投资增幅等经济指标,而且强调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劳动者保护、城乡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标。这体现了( )</p><p>A.征调外因作用 B.变化的发展</p><p>C.坚持适度原则 D.科学发展观</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政府在调控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不仅注重物价、因定投资增幅等经济指标,而且强调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劳动者保护、城乡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D适合题意;A、B、C均未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吾十有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人生的这一小结突出表明</p><p>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p><p>B.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p><p>C.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主观性</p><p>D.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孔子对人生的这一小结突出表明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D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管子形势解》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上述材料的哲学寓意是( )</p><p>①整体离不开部分</p><p>②部分离不开整体</p><p>③实现事物的质变必须经过艰苦的量的积累</p><p>④坚持适度原则</p><p>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体现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要注重量的积累,也能够说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题肢①③适合题意;题肢②与题意不符合,排除;题肢④虽然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但是不是注重量的积累的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和核心是</p><p>A.质量互交 B.对立统一 C.辩证否定 D.联系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B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边漫画反映的哲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7/3e28d010/SYS201801021758243382624067_ST/SYS201801021758243382624067_ST.001.png" width="459" height="14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矛盾是事荔妻蓑裹展的源泉和动力</p><p>②人的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p><p>③抓住机遇,办事情才能成功</p><p>④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⑤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两个人是否刻苦学习受到了主观思想的影响,这是两个人不同发展方向的内部矛盾,题肢①②适合题意;正是两个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使得二者取得不同结果,题肢⑤正确;漫画所反映的成绩的取得是靠内部矛盾和积累实现的,并未体现机遇,题肢③④不符合漫画的内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p><p>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p><p>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p><p>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p><p>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主要强调“木与本、流与源、安与德三对关系。”因此只有D最符合这三对关系的哲学寓意;A、B、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因为</p><p>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物质</p><p>B.运动是物质的主体,离开了运动也就没有物质</p><p>C.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绝对静止、不做任何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p><p>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物质,A项中“唯一属性”的说法错误;B项中应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C适合题意;D项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混淆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多年来,这句话一直启迪着世人</p><p>A.坚持从国情出发 B.坚持世界的客观性</p><p>C.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D.坚持永恒的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一直启迪着世人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C适合题意;A、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的哲学依据是</p><p>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p><p>B.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p><p>C.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p><p>D.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联系是有条件的,选项A说法错误,排除;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创新的哲学依据,排除选项B;创新的哲学依据是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故选项C适合题意;选项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p><p>A.事物在变化中就能不断发展</p><p>B.事物只有在不断自我更新中才能发展下去</p><p>C.物质决定意识</p><p>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只有向前的变化才是发展,选项A说法错误,此该说法混淆了变化与发展的区别,排除;“渠清”的原因是有“活水”,这里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这强调的事物只有在不断自我更新中才能发展下去 ,当然这句话也能体现实践的观点,选项B正确;选项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p><p>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p><p>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p><p>C.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没有顾及全局,引发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这是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D符合题意;A、B、C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p><p>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谁都希望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下精彩的一笔。</p><p>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建设“美丽中国”中出现的问题。</p><p>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个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p></div></div>
<div><p>【答案】</p><p>(1)(8分)①在事物发展过程申,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立足于我国整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p>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摘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都不能忽视,搞好局部,从而从整体上实现美丽中国。</p><p>(2)(9分)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顽强拼搏。</p><p>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把握到难得的人生机遇,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出谋划策。</p><p>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美丽中国”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定信念。</p><p>【解析】</p><p>试题分析:</p><p>(1)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角度,设问指向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准确回答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再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对应原理准确联系材料回答。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抓住这两点进行分析。</p><p>(2)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学生可直接回答课本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要点,要紧扣题目要求,从主观条件的角度回答。从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两个角度,还可以回答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当年,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起航时,我们党只有五十多名党员。90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八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注定要在风雨中发展壮大,因为她要推翻的是一个反动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制度,她要建立的是中国自古未有的社会制度。因此,风风雨雨在所难免,但是因为她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党旗总能历风雨而弥艳。</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p><p>材料二:2011年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p><p>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让文化走出去,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p><p>(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90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八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发展的。</p><p>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属于新事物,注定要发展壮大。</p><p>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面对强大的反动统治,总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因此,道路是曲折的。(9分)</p><p>(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p>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p><p>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5分)</p><p>【解析】</p><p>试题分析:</p><p>(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设问指向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等;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的。</p><p>(2)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设问指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然后运用上述理论,结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2012年2月3日至4日,温家宝到广东省走访企业、村庄,考察人才市场和海关物流园区,召开座谈会听取建议。温家宝强调,国内经济一些体制上的问题,特别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少,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改革开放。</p><p>材料二:广东省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极力成为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p><p>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所提出的“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改革开放”的理解。</p><p>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阐述广东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p><p> </p></div></div>
<div><p>【答案】</p><p>(1)、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奉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4分)</p><p>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分)</p><p>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因此改革开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2分)</p><p>(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文化强省建设必须认识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推动文化发展。(4分)</p><p>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抓住了建设文化强省的主要矛盾。(4分)</p><p>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拨专项资金打造广东特色文化品牌。(4分)</p><p>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广东文化强省既注重发展自身个性特色,又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的普遍经验。(4分)</p><p>【解析】</p><p>试题分析:</p><p>(1)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设问指向对材料一中所提出的“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改革开放”的理解。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设问指向广东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东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品牌”“吸收借鉴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调动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知识分析,解答时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