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7:37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p><p>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p><p>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p><p>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p><p>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气象预报更加精确”,这体现了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①③符合题意,应选;②“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的表述错误,排除;④“完全掌握”的说法错误;答案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决定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不一定是他的技术水平,而是他的心态。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这是因为</p><p>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p><p>B.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p><p>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A项不选;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决定,B项不选;“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项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法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邓小平说:“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              </p><p>①实事求是       ②群众路线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独立自主</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①②④正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毛泽东思想提出来的,③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 之所以要重视哲学的研究,是因为(  )</p><p>A.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p><p>B.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p><p>C. 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D. 真正的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思考</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所有的哲学都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A、B、D说法错误;之所以要重视哲学的研究,是因为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符合题意。故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p><p>A.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B. 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p><p>C.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p><p>D. 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排除。B选项表述错误,意识可以反映未来,故排除。D选项表述错误,人的意识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故排除。C选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三国演义描写的兵器之所以没有互联网、高尔夫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那种事物的存在,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分别是(      )</p><p>A. 客观实在性&#xa0;&#xa0;&#xa0;客观存在性</p><p>B. 客观存在性&#xa0;&#xa0;&#xa0;&#xa0;运动</p><p>C. 客观实在性&#xa0;&#xa0;&#xa0;运动</p><p>D. 客观实在性&#xa0;&#xa0;&#xa0;&#xa0;联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p><p>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p><p>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④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p>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哲学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是世界观的含义,不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甲乙两人辩论,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下列观点正确认识这两句话的有</p><p>①两种观点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p><p>②甲的观点既唯物又辩证,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p><p>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p><p>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两个人的争论焦点在于“思”与“在”的关系问题,甲认为“我在故我思”,认为先有“在”后有“思”,即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乙认为“我思故我在”,认为先有“思”而后有“在”,即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两个人的观点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排除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自身改革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p><p>A. 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p><p>B.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理论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p><p>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p><p>D. 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并不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A项不选;“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自身改革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说明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理论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B项正确;C项是唯物论道理,不是认识论道理,不选;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cda3e8d6/SYS201801021843264318430111_ST/SYS201801021843264318430111_ST.001.jpeg" width="185" height="16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诡辩论  ②客观唯心主义</p><p>③片面性  ④主观唯心主义</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仅凭自己的喜好去行动,没有全面地看问题,在思想方法上犯了片面性、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指导意见的落实有利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材料蕴含的哲理有</p><p>①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p><p>②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p>③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p><p>④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针对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说明指导意见的出台是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体现了②;“该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说明事物是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材料体现了①;③④本身陈述正确,但题目中没有体现,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是</p><p>①艰苦奋斗②解放思想 ③实事求是 ④群众路线 ⑤独立自主 ⑥自强不息</p><p>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具体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根据教材的说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指的是③实事求是 ④群众路线 ⑤独立自主。所以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这是因为</p><p>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B.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C. 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p><p>D. 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错误;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具体方案,C错误;我们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起指导作用,D正确,A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本题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要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是</p><p>A.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p><p>B.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p>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p><p>D.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十八大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其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p><p>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p><p>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p><p>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路遥、日久,是实践的推移,知马力、见人心是正确认识的获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目没有关系,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有7种性别尽管已经50多年了,但研究人员最近才了解到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这有助于科学家对DNA重组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表明</p><p>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p>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p>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通过科学实验对已有认识进行深入了解,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没有强调通过实践验证某项认识是正确的,题中也没有涉及某项认识是错误的,故排除。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p><p>A.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B. 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p><p>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 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三大世界难题,说明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故答案为A。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故B说法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D项错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的缺乏使许多国家奉行侧重鼓励出口政策,以积累外汇储备。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该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影响必须就会较大。</p><p>材料二: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五个重大措施。同时,针对通胀压力,适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p><p>(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p><p>(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论道理是: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缺乏使许多国家奉行鼓励出口的政策体现了这一点。(3分)</p><p>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材料一中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该国经济必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体现了这点。(3分)</p><p>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材料一中资源缺乏奉行的鼓励出口的政策及其影响体现这一观点。(2分)</p><p>(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十二五规划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了这点。(4分)</p><p>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十二五规划强调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体现了这点。(4分)</p><p>③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今年的通胀压力,适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这点。(4分)</p><p>(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采取的策略为材料,考查学生对辩证唯物论道理和唯物辩证法道理的准确理解和区分。第一问,分析的是材料一的内容,运用的是辩证唯物论道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的缺乏使许多国家奉行侧重鼓励出口政策”说明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政策,体现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该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影响必须就会较大”,这是总结的普遍规律;面对规律和经济形势,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第二问,分析的是材料二的内容,运用的是辩证唯物论道理。面对不同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政策,体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影响,我国确立扩大内需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条件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体现抓主要矛盾的观点。</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财力薄弱,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采取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围绕实现“国强”而努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国家日益向着强盛富裕的方向前进,但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不协调,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地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说明,我国实现从“国强”到“民富”的条件基本成熟,也标志着我党将实现从“国强”到“民富”执政理念的转变。</p><p>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的七个方面的内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p><p>材料三:</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cda3e8d6/SYS201801021843270568894350_ST/SYS201801021843270568894350_ST.001.png" width="477" height="1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简要回答我国实现从“国强”到“民富”转变的正确性(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p><p>(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蕴涵的哲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 ①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家日益强盛富裕,我国实现从“国强”到“民富”的条件基本成熟,因而我党可以实现从“国强”到“民富”执政理念的转变。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党实现从“国强”到“民富”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顺应了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p><p>(2)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情在不断变化发展,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必须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 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性。③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p><p>(3)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p>【解析】本题以“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普遍性客观性、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1)分析从“国强”到“民富”的合理性,考生可从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已具备了从“国强”到“民富”的物质条件;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等角度进行回答。</p><p>(2)本题要求运用运动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结合材料,考生可从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情在不断运动变化,这要求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也要随之变化;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要保持“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等七个方面的“不变”;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等角度进行说明。</p><p>(3)材料三体现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运用认识论的相关观点,考生可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经过调查研究,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及目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体现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等方面进行扩展说明。</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xa0;</p><p>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xa0;</p><p>(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p><p>(2)结合材料二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1)&#xa0;①&#xa0;哲学源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xa0;   ②&#xa0;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了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成为当今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变革。&#xa0;</p><p>(2)&#xa0;①&#xa0;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都起到这一作用。      ②&#xa0;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p><p>【解析】第(1)问:哲学是对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同时哲学又可以对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产生反作用。第(2)问: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表现在,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可以表现在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可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