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6:45

黑龙江哈三中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验收)考试 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俞正声在第十三届世界华商大会贺信中指出,华商和气生财的态度、和衷共济的精神、和谐共赢的理念,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视角。由此可见华商()</p><p>①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p><p>②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力军</p><p>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p><p>④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传播的途径的知识。华商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商业活动中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不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故①③入选,④排除。华商传播中华文化是在经济交往中进行的,因而是间接地、甚至是不自觉的,所以不是传播的主力军,故②排除。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数学家王梓坤说:“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这表明读好书(  )</p><p>A. 是获得世界奥秘的来源</p><p>B.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p><p>C. 是提高人的素养的唯一途径</p><p>D. 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上述材料旨在强调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读好书属于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故选项B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排除误。选项C说法错误,错在了“唯一途径”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错在了“根本途径”,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  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p><p>A. 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p><p>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C.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D. 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中“无论您---只要您---只要您---您就是---”,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说法符合题意。A、C本身说法都对,但与题意不符。D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不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的,不选。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下列观点符合这一讲话精神的是()</p><p>A. 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外来一切思想文化</p><p>B. 在文化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C. 在文化交流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p><p>D. 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促进民族文化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体现了我们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在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交流,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吸取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选C;A不选, 我们吸收的是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B和D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是当下最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之一。完成下面小题。</p><p>【1】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国,教育是个人、家庭、国家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二是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理想。而在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中可以得出(&#xa0;&#xa0;&#xa0;)</p><p>① 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p><p>② 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p><p>③ 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教育的迥异</p><p>④ 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目标的确定</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p><p>【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意见》强调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xa0;&#xa0;&#xa0;)</p><p>A. 加强美育,便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B. 美育课具有选择、传承文化的功能</p><p>C. 美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D. 美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D</p><p>【2】B</p><p>【解析】本题以教育为话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教育的作用的知识。</p><p>【1】中西方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对于教育的认识角度和教育实践中的目标选择存在不同之处,故①④正确切题。②夸大文化的作用,文化只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故排除;③同样夸大文化的作用,中西方教育并不是完全不同,因为人类实践有其共性,故排除。故答案选D。</p><p>【2】选项A夸大美育的作用,排除;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C以偏概全,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美育课程所承载的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D表述绝对化,故排除;学校美育课程的开设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美育在选择、传递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切题,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我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不少,但有关弘扬中华文化精华的优秀作品不多,还没有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启示我们(  )</p><p>A.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p><p>B.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p>C.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D. 优秀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有关弘扬中华文化精华的优秀作品不多,还没有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启发我们要与时俱进,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选C;A与材料主旨无关;B不选, 因为材料不仅仅强调了继承,也强调了创新;④不选, 因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你认为下列时政要闻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p><p>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p><p>②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将支持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p><p>③白俄罗斯总统大选结束</p><p>④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在福州举行</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内涵的知识。②是经济现象,③是政治现象,排除②③。《世界记忆名录》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有利于珍贵文献得到保护和传播,故①入选;运动会等体育事业属于文化活动,开幕式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故④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近代思想史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关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言论成为当时治疗国民思想疾病的良药。完成下面小题。</p><p>【1】梁启超高度重视思想的力量。他指出:“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 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xa0;&#xa0;&#xa0;)</p><p>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p><p>② 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p><p>③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p>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决定于思想文化的繁荣</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2】如何才能打开思想之门?梁启超告诫人们,“勿为古人之奴隶。”就是不要迷信古人、前人。他说:“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隶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以古人之脑筋为脑筋,不过一有机无灵之土木偶。”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是(&#xa0;&#xa0;&#xa0;&#xa0;)</p><p>A. 要摒弃,因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严重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p><p>B. 要继承,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C. 对传统文化要“心存敬畏”,发扬和光大</p><p>D. 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的吸收</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A</p><p>【2】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p><p>【1】材料中梁启超先生的观点看到了思想文化对社会、国家的重要作用,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入选。文化的力量不能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排除②;思想文化只能起到影响和反作用,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p><p>【2】材料中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意在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的吸收,对糟粕必须剔除,移风易俗,对于其精华部分,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故C错误,D正确。A本身表述错误,排除;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同时本题材料侧重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而且B本身表述错误,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与题意也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24孝中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故事。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p><p>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p><p>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p><p>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p><p>④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24孝”,强调对“孝”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基本内涵,但是又要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方式要因时而变,③④符合题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错误;民族精神才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错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哈三中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验收)考试 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