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 )</p><p>A. 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p><p>B. 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p><p>C.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p><p>D.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理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p><p>A.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p><p>B. 影视创作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C. 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D. 文化创新只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A是正确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是错误的;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是错误的;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p><p>A. 较强融合性 B. 鲜明民族性 C. 相对稳定性 D. 明显渗透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B适合题意;C没有体现;A、D不是传统文化的特征,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面对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十三五”期间,我国必须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巩固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这说明( )</p><p>A.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p><p>B. 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p><p>C.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p><p>D. 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日趋激烈</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C是错误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B适合题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是错误的;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各国政治存在分歧,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一古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p><p>A. 团结统一精神</p><p>B. 爱好和平精神</p><p>C. 勤劳勇敢精神</p><p>D. 自强不息精神</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材料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这给中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必将带来巨大的活力。这表明( )</p><p>A.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p><p>B.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p><p>C. 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p><p>D. 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经济价值</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这给中国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适合题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的发展,A是错误的;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是错误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说明( )</p><p>A. 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B. 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p><p>C. 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p>D. 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材料中展示我国的都江堰文化、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等,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区域性,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安徽某中学举行了以“铭记历史筑梦中国”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讲比赛。下列选项与本次演讲比赛主题相符合的是( )</p><p>A. 爱国主义,薪火相传</p><p>B.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p><p>C.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p><p>D. 一脉相承,推陈出新</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确定主题型试题,通过材料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讲比赛”可以看出,与本次演讲比赛主题相符合的是爱国主义,薪火相传,A适合题意;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脉相承,推陈出新,B、D不适合题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 )</p><p>A. 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p><p>B. 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p><p>C.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p>D. 发挥“主心骨”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材料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启发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B适合题意,其余三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 )</p><p>①汉字 ②文学艺术 ③史书典籍 ④科学技术</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①③适合题意;②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p><p>A. —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p><p>B. 文化有相对的独立性</p><p>C. 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人影响</p><p>D.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却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都说明了文化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符合题意;A C和材料无关,应排除。D说法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p><p>A.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p><p>B.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p><p>C.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p><p>D.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是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A适合题意;实现文化创新就要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B、D是错误的;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说明( )</p><p>A. 传统文化含有糟粕应全面剔除</p><p>B.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一成不变</p><p>C. 传统文化必然促进社会的进步</p><p>D. 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D适合题意,A、C是错误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虽然著名诗人余光中长期生活在台湾,又加上欧美风雨的濡染,但是在上海图书馆做关于毕加索的专题演讲时,言语间还夹杂着南京话的痕迹。这反映了文化对人的( )</p><p>A. 潜移默化的影响</p><p>B. 精神愉悦的影响</p><p>C. 健康向上的影响</p><p>D. 深远持久的影响</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余光中言语间还夹杂着南京话的痕迹。这反映了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D适合题意;A材料没有体现;B、C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创新的诸因素中能称为源泉和动力的是( )</p><p>A. 传统文化的继承 B. 社会实践</p><p>C. 西方文化的传播 D.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故本题答案选B;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p><p> 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请依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p><p>(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p><p>(2)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p><p> </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p>(2)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作为青年学生,必须立志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拥护祖国的统一,从而体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p>【解析】本题以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通过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于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力,这一问主要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按照所学内容准确作答即可,难度较小。</p><p>(2)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材料中明确提到了爱国主义,故该题需要围绕爱国主义组织答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要求,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1年3月30日下午,哈32中以“水润花开”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隆重举行。本次文艺汇演有混声合唱、双排键表演、音乐剧、钢琴与弦乐四重奏、单簧管四重奏、新民乐组合等一系列艺术活动。该活动全面展现了各班学生的艺术风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凸现出我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独特韵味,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p><p>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节活动的看法。</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解析】本题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隆重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节活动的看法。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主要包括: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影响的内容、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节活动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