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5:54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4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千名优秀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p><p>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B. 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p><p>C.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p><p>D. 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四库全书》涵盖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它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7月27日,“2015永远跟党走”第十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在北京隆重开幕。在本届艺术节中,少年儿童携手向抗战老兵致敬,开幕式表演也主打红色经典,包括《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童年·1937》等节目。这有利于</p><p>①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前进    </p><p>②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p><p>③让文化更好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p><p>④发挥优秀文化活动对人的积极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第十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开幕式表演主打红色经典,发挥优秀文化活动对人的积极作用,这有利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前进,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③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某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讲解员进行考核,上表呈现的考核</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7e51d24c/SYS201801021859489871812773_ST/SYS201801021859489871812773_ST.001.png" width="576" height="1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要求讲解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p><p>②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p><p>③说明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④有助于通过讲解让世界文化遗产地更好地为观众服务</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示及图表中的各项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况出图示及图表反映出的全部经济信息。上表呈现的考核要求讲解员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这样做有助于通过讲解让世界文化遗产地更好地为观众服务,①④适合题意;本题是文化遗产的作用,②不适合题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铭记民族光荣,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是因为</p><p>①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p><p>②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p><p>③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p><p>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是因为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代的诗词歌赋,对中秋月的描写,多以期盼团圆为主。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吟唱着悲欢离合之痛,让团圆的期盼成为离人孜孜不倦的憧憬。期盼团圆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期许。这一传统文化      </p><p>①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力量            </p><p>②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和民族凝聚力  </p><p>④来源于中华民族期盼团圆的心理</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期盼团圆的中秋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期许,这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和民族凝聚力,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民族之魂,①说法错误;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化”侧重指</p><p>A.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p><p>B. 文学艺术和自然社会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p><p>C.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p><p>D.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D 缩小了文化的外延,A是用来区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B是狭义的文化,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中美文化贸易存在着10∶1的严重逆差,而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以上。这说明</p><p>①我国的国际贸易存在巨额逆差    </p><p>②我国的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p><p> ③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  </p><p>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亟待加强</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中美文化贸易存在着10∶1的严重逆差,而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以上。这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亟待加强,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我国的文化贸易存在巨额逆差①;③说法错误,错在“唯一”;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数字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它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字印刷、微博互动、5D电影、会跳舞的机器人……人们从这些数字产品中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这表明科技进步是</p><p>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p><p>②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动力</p><p>③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p><p>④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科技进步影响巨大。科技进步会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但说其主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不恰当,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不恰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诗经·小雅》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重男轻女”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但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这说明(    )</p><p>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p><p>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同步;“重男轻女”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说明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p><p>A.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p><p>B.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p><p>C. 薪火相传,延绵不绝</p><p>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有修史的传统,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延绵不绝,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的创作动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材料体现了</p><p>①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         </p><p>②思想运动是文化的基础 </p><p>③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p><p>④文学作品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一社会背景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小说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表明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②说法错误;文学作品作为精神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它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p><p>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p><p>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p><p>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此点。   </p><p>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等的营养,说明了此点。  </p><p>④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体现了此点。</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谈谈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属于认识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含义、包容性意义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4日晚, 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亿是杭州》在西子湖畔震撼上演。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中外名曲《春江花月夜》与《月光》合奏,《高山流水》共《天鹅湖》起舞……在交响乐的伴奏下,灯光、音乐、舞蹈、实景相互交织在一起,亭台楼阁、挢梁、荷塘等鲜明的中国元素,笫一次在室外水上表演,结合新的全息投影技术,诠释“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晚会主题。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场景再次令世界震撼,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的知识,分析“最忆是杭州”晚会的成功举办对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启示?</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②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赋予中国文化更丰富的特色与内涵;③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重视文化内容、形式、表演方式的创新;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担当,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p><p>【解析】本题以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亿是杭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知识点,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有关的知识,设问指向“最忆是杭州”晚会的成功举办对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解答时把握关键信息,调动运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神马”、“ 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近期,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蓝瘦香菇”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捕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p><p>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好不尊重。</p><p>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⑴示例一:赞成。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传统的汉字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网络新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网络新词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p><p>示例:反对。 ①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不利于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p><p>②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网络新词是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不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③网络新词是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好不尊重,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不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回答对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是赞成还是反对,并且结合材料阐明其理由,属于见仁见智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不这是反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赞成的理由可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等角度来分析说明网络新词的使用的意义;反对的理由可从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角度来分析说明网络新词的使用的危害。</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山东是孔孟之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几年,山东采取系列举措,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在城市、乡村建设儒学讲堂、道德讲堂,让人们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保护修缮一些老院落、旧街巷,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组织文化对话交流活动,让儒家文明与世界闻名文明对话;发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征集活动”,让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丰富滋养。</p><p>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p><p>分析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你是通过那些途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有利于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塑造美好的人生;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从:教育,旅游,亲朋聚会,读书等文化活动中汲取文化滋养的。</p><p>【解析】试题分析:</p><p>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现实意义,并说明在生活中,你是通过那些途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的,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其现实意义时要紧扣材料。材料中“让人们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有利于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塑造美好的人生;“保护修缮一些老院落、旧街巷”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组织文化对话交流活动,让儒家文明与世界闻名文明对话”有利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发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征集活动’,让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第二问实质上考查的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可以从教育,旅游,亲朋聚会,读书等文化活动中汲取文化滋养。</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