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5:52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又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国情,是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材料体现的认识论观点是</p><p>A.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p><p>B. 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p><p>C.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D. 认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被否定</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材料中,这些思想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国情,是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体现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符合题意;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A错误;材料未体现主体差异的影响,排除B;不正确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被否定,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与此诗表达哲理相近的是</p><p>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p><p>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p><p>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p><p>④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和“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都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①③符合题意;“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故②不符合题意;“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受台风“莫兰蒂”影响,2016年9月11日傍晚开始,福建福州、厦门等地遭遇较强雷雨天气,11日深夜,福建省防指针对台风移动速度加快的情况,紧急作出提前2小时完成海上转移工作的部署,并对沿海各市进行点对点指导。材料体现的唯物论观点是</p><p>A. 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规律</p><p>B. 尊重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p><p>C.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p><p>D. 认识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C符合题意;人不能改造规律,A错误;题中观点没有强调尊重客观规律,B不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8月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基于</p><p>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p><p>②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p><p>③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p><p>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和整体与部分的知识。材料中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④符合题意;联系是有条件的,②错误;①不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p><p>A.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在于“扬弃”</p><p>B. 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p><p>C. 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坚持创新精神</p><p>D. 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符合材料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仅仅符合材料中的“去其糟粕”;C与材料无关;D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现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B. 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p><p>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D.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的不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题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然哲学,实际上这是欧洲新兴市民阶级通过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动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运动。它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可现</p><p>A.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B. 真正的哲学是伟大的物质力量</p><p>C.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D. 哲学促使人类思想水平的提升</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知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才会反映革命的任务和要求,故AD说法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是主观的,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但并不代表哲学就是物质力量,二者有本质区别,故B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整治校园环境,创建文明城市,合力打造文明整洁厦门,2016年12月,厦门市某中学团委组织学生开展了“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是</p><p>①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p><p>②主观的社会性活动 </p><p>③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p><p>④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③选项表述错误,“拒绝白色污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一切活动。故“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①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发出通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 (     )</p><p>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p><p>B. 善于用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解决次要矛盾</p><p>C. 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也不忽视次要矛盾</p><p>D.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观。材料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根本途径”这体现了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材料未体现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A不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漫画的哲学寓意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48acae61/SYS201801021917255611897027_ST/SYS201801021917255611897027_ST.001.png" width="209" height="13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p><p>B.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p>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p><p>D.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匆匆落地的果子一定苦涩”,是因为匆匆落地的果子还不到成熟期,还没有成熟,所以是苦涩的,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说法正确;ACD与漫画主旨不符。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下图漫画《打破》认识正确的有</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48acae61/SYS201801021917257174915724_ST/SYS201801021917257174915724_ST.001.png" width="588" height="1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成长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p><p>②从外打破,是外力否定,事物价值丧失</p><p>③从内打破,是自我否定,能实现事物的飞跃</p><p>④从内打与从外打都是痛苦的,但前者更具人生意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的观点。鸡蛋从外打破,是一种常规做法,而从内打破是一种创新思维,是自我否定,可以实现事物自身的发展,故③符合题意;从内打破与从外打破都是痛苦的,但前者使事物得到发展,因此更具人生意义,故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成长的过程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从外打破,是外力否定,事物并没有因此丧失价值,故排除②。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国庆前夕,气象专家预测超强台风“鲇鱼”将在我国沿海登陆,对沿途各地的破坏力较大,要求各地做好预警,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p><p>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p><p>B.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p><p>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p>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材料中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D符合题意;题中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不是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谁为第一性的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故排除C。故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小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p><p>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针对城市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某地区想方设法建设新农村。该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p>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该地做法。</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该地区面对实际,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地充分借鉴了试点县的成功经验。(3分)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抓主要矛盾,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3分)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措并举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3分)</p><p>【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较广,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分析该地的做法,属于体现说明类题型。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准确概括总结材料中该地的做法,然后调动矛盾观的相应原理结合材料说明。“该地区面对城乡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建设新农村”体现矛盾具有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借鉴试点县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体现了抓主要矛盾;“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设专题报道以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着全国。各地各校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张丽莉老师的先进事迹,表示要以她为榜样,弘扬她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实现人生价值。</p><p>请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回答:</p><p> (1)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p><p> (2)有人认为:“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观点。</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p><p>(2)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但认为“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则是错误的。</p><p>②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p><p>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p><p>④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p><p>【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情景,综合考查人生价值的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人的价值、实现人生价值。</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评价 “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首先,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的角度思考;其次,从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的角度思考;然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思考;最后,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作答,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赖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转变。</p><p>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p>【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中国经济为情景,综合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原因类题目。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首先,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思考;其次,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的角度思考;最后,从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角度作答,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国的中医学奠定国际地位开创了先河。中国中医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然而,在屠呦呦研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之前,受西医传入的影响,中医在中国曾遭受沉重打击。一些人因中医药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药材炮制等方面与西医药存在的差异和差距而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屠呦呦从汉医方剂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科研灵感成功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案例,重新证明中国医药学确是人类伟大宝库。</p><p>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一些人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的原因。</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因而有些人对中医药会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3分)</p><p>②有些人因中西医药差异和差距,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是因为没有看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没有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分)</p><p>③真理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是具体的。用西医药研究的理论、方式方法来评判中医药,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p><p>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上升的过程。(3分)(注:学生在题目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p><p>【解析】试题分析:审读设问可知,本题考查要求学生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相关知识,分析一些人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的原因。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包含的理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说明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