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5:34

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p><p>A.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p><p>B. 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p><p>C.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p><p>D. 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我们欢迎和接受的是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故B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C项表述不科学,亦不能入选;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xa0;  &#xa0;&#xa0;)</p><p>A.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p><p>B.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C. 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p><p>D. 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B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设问要求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观点都正确,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相符,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是</p><p>A. 商贸活动</p><p>B. 人口迁徙</p><p>C. 互联网</p><p>D. 教育活动</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传播具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互联网,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均与题意不符,A、B、D不选。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闹出笑话。这说明文化差异(   )</p><p>A. 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p><p>B. 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p><p>C. 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p><p>D. 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待客时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符合题意。B说法不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C与题意不符。D说法不对,我们要尊重差异。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说明 ( )</p><p>A. 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人口大规模迁徙</p><p>B.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p><p>C.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p><p>D. 人际交流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B适合题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A是错误的;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p><p>B. 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p><p>C. 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D.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解析: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题中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答案A正确;选项BD不符合题意;C表述有误,应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不是决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存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p><p>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p><p>C. 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p><p>D. 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B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说法错误;C、D应当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塑造完美人格,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中学校长在谈到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时讲道,接纳国外有价值的思想,吸收他们的精华,但要以我为主,把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加以补充、加以修改,使我们更完善,这表明(   )</p><p>A. 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p><p>B. 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p><p>C. 文化应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p><p>D. 文化继承与发展既有区别,又联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加以补充、加以修改,使我们更完善,这表明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A适合题意,C是错误的;B、D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雪莱这一名言体现了什么道理:(    )</p><p>A. 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C.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A项说法有点不科学;B、C、D三项是文化塑造人生的体现,本身说法都正确,需要对材料主旨进行解读。伟大的诗篇即优秀文化,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说明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p><p>这表明(&#xa0; &#xa0;)</p><p>A. 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p><p>B. 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p><p>C.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p><p>D. 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了我国艺术家吸取欧洲歌剧艺术的特点,融合了我国的特色,说明了我们要吸取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积极意义,而不是竞争,更不是强调保持不同文化特色,A、D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p><p>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大学的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对社会的影响,因此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D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明朝那些事儿》最初流传于网络,随着网络的传播,作者当年明月心灵历史的写作手法受到了人们的认可,该书出版后销售量突破百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启示我们</p><p>A.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性 </p><p>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p><p>D.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很快被人们认可和接受</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p><p>A. 相对稳定性</p><p>B. 鲜明民族性</p><p>C. 较强融合性</p><p>D. 明显渗透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p><p>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p><p>B. 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p><p>C. 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p><p>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的反作用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发现,A适合题意,B、C、D均是错误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的途径,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分析清明文化创新的途径。此类小切口的题目,需要做的就是详细解读材料信息,实现理论与材料的一一对应,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具体包括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然后回扣设问,围绕清明文化,对应上述理论,组织语言,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随着“洋节日”的兴起,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备受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过洋节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我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却日趋被青少年学生冷落。</p><p>材料二:“韩流”涌入中国以来,赢得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青睐。据上海市团委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60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学生当中,知道“哈韩族”的占80%,知道“流氓兔”的占81.9%。另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有46.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韩国的青春偶像剧,48.2%的中学生表示喜欢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阔脚裤.                                                           </p><p>针对上述现象,某校高二(9)班举办了以“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课。</p><p>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你怎样看待上述现象?</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对于“洋节”、“韩流”等外来文化,要区别对待,不要盲从。 ②中学生要热爱学习、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中学生要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④中学生在校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时尚。</p><p>【解析】本题以“洋节日”的兴起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属于认识类试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措施。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回答时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学生实际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A县素有中国竹子第一乡之称,竹加工由来已久,竹文化远流长。近年,该县竹业企业和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要求,努力将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等竹文化精神融入竹产业。该县政府根据当地资禀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倡导竹文化精神,大力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把竹产业做成了特色文化产业。目前,A县占全国1%的立竹量产出了全国20%的竹产值。竹服饰、竹饮食、竹建筑、竹交通工具、竹娱乐品等在中国竹制品博览会、竹文化产品博览会中频频亮相。</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A县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理由。</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A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入了竹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助推下,使竹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县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竹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竹文化与竹产业日益交融。</p><p>【解析】本题以A县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设问指向A县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然后用所学知识加以回答。“A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入了竹文化元素”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竹文化与竹产业日益交融”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将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等竹文化精神融入竹产业”体现了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