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p><p>①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p><p>②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重要作用 </p><p>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p><p>④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p><p>A. ③→②→④ B. ①→④→② C. ④→③→① D. ②→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故通过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正确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故C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同志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治国模式和道路时,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这一论断( ) </p><p>①坚持实践的观点,肯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p>②坚持群众的观点,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p>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肯定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p><p>④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肯定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p><p>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习近平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治国模式和道路时,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这一论断坚持实践的观点,肯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肯定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故①③入选。②选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株植物单独生长容易枯萎,而与众多的植物一起生长则生机盎然,这种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倡导密切合作,先后共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p><p>①把握联系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p><p>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p><p>③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p><p>④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p><p>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共生效应”存在于植物之中也存在与人类群体中,这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故③④入选。①②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参观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告诫广大青年( )</p><p>A.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了世界观就能走好人生的道路</p><p>B. 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C. 思维方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决定作用</p><p>D. 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但是有了世界观就能走好人生的道路的表述错误。C选项错误,思维方式不能起决定作用。D选项与题意无关。题目中,习近平告诫广大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期间,需要抓好养成教育,告诫广大青年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p><p>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p>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风物长宜放眼量</p><p>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p><p>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勿以善小而不为</p><p>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故①②入选。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下列包含的哲理排序最为正确的一组是( )</p><p>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p>②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p><p>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p><p>④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p><p>A. ①-②-③-④</p><p>B. ①-③-④-②</p><p>C. ④-③-②-①</p><p>D. ②-④-③-①</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体现了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故正确的对应是①-③-④-②,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上强调: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要坚定信念,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深化改革,千头万绪,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不同,选择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p><p>材料二: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养老金并轨;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着眼全方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2016年成为成色十足的“改革年”。</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当前应该怎样深化改革?</p><p>(2)养老金并轨利好国计民生。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理由。</p><p>(3)改革创新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最终落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请简述求真务实的哲学内涵。</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深化改革可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深化改革要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深化改革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寻找突破口。④矛盾具有特殊性。深化改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推进改革。</p><p>(2)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养老金并轨既反映当前时代,又对时代起推动作用。</p><p>②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要求,养老金并轨促进了利益分配的调整。(改革的知识也可)</p><p>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群众史观的知识也可以)</p><p>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养老金并轨打破了原有的制度壁垒,有利于现阶段社会的公平。</p><p>(3)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③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任意两点得4分)</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我国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突出重点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当前应该怎样深化改革。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首先,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材料中的改革首先进行试点,故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角度分析;其次,深化改革要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考生可以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深化改革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寻找突破口,考生可以从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第四,改革要因地制宜,故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理由。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本题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考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分度。故考生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养老金并轨既反映当前时代,又对时代起推动作用;其次,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要求的角度,说明养老金并轨促进了利益分配的调整;第三,可以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说明材料中的做法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第四,考生可以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的角度说明养老金并轨打破了原有的制度壁垒,有利于现阶段社会的公平。</p><p>(3)改革创新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最终落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要求考生简述求真务实的哲学内涵。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题干阐述的问题要进行仔细审读,然后再阐述其原理即可。本题着重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等相关哲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德治与法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是统一的,只是侧重不同。</p><p>春秋晚期,礼坏乐崩,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采取德治和刑罚相结合、注重德治的方略,形成了鲁国政清民安的社会局面。明朝建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因“纲纪废弛,有法不依”导致吏治腐败的教训,采取“重典治国、礼刑并用”的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p><p>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制建设的决定、作为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远影响。</p><p>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实现了从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提出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荐你,坚持发展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6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p><p>(1)结合材料一, 有人通过材料得出结论:“推行治国理念所取得的成效往往与其动机是一致的。”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理论历史进程的哲学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治理社会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发挥正确理念的指导作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p><p>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从1997年至今,我国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不断完善依法治国的理论,有力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p><p>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依法治国理论不断深化发展,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依法治国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向前发展</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德治与法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是统一的,只是侧重不同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 有人通过材料得出结论:“推行治国理念所取得的成效往往与其动机是一致的。”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论的知识。解答评析类问题,基本的方法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辩证思维。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 故可以从意识的特点的角度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展开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理论历史进程的哲学依据。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