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高二5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在面对精品短缺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相同题材、相同形式影视作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文化消费意愿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p><p>①反映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同质化特点</p><p>②凸显了文化市场的盲目性</p><p>③表明文化的发展需要改变消费观念</p><p>④要求文化生产面向群众多样化需求</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特点,①题肢错误,不选。需要调整的是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不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③题肢错误,不选。②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 )</p><p>A.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B.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p><p>C. 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D.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属于知识记忆,难度较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A题肢入选。BCD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之所以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因为它</p><p>A.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p><p>B. 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p><p>C.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p><p>D.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政治保证</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A题肢错误,不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B题肢错误,不选。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政治保证,D题肢错误,不选。C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央视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已走过了十三个年头,一百多位让观众心灵震撼的年度人物事迹,传递着巨大的道德正能量。此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p><p>①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p><p>②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决定作用</p><p>③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p><p>④传递正能量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起决定作用,②题肢错误,不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④题肢错误,不选。</p><p>①③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做到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需要各地高度重视、全社会大力支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是</p><p>A. 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p><p>B. 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C. 文化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p><p>D.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A题肢错误,不选。教育不能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C题肢错误,不选。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D题肢错误,不选。B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从事抗疟新药的研究。她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2015年诺奖得主屠呦呦的这段经历</p><p>A. 体现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p>B. 表明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p>C. 集中体现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p><p>D. 说明民族精神是取得工作成绩的根本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内容。屠呦呦的成功主要体现的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C题肢符合题意,入选。A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B题肢错误,不选。D题肢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5日是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p><p>①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p><p>②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p><p>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p><p>④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①正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属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它有利于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②正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无关,③不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说汉语、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同胞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同胞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p><p>A.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p><p>B. 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p><p>C.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p><p>D. 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A、D说法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中大陆与台湾同胞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相同的传统方式与道德取向,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说明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B符合题意。C说法不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以国家名义举行公祭活动的意义在于</p><p>①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维护世界和平</p><p>②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坚韧民族品格</p><p>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p><p>④彰显文化的包容性,推动文化融合</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祭奠本都是个人名义进行的,但是针对于我国的南京大屠杀,我国以国家名义举行公祭活动就是把个人的祭奠的意义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把个人的情感和国家的荣誉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故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p><p>A. 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p><p>B. 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p><p>C. 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p><p>D.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题中强调的是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p><p>A. 发挥主心骨的决定作用</p><p>B. 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p><p>C. 全盘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p><p>D. 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B项正确;A项发挥主心骨的决定作用 表述错误;C项全盘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p><p>A. 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p><p>B. 丰富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p><p>C. 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p><p>D. 决定了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A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思想道德建设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C题肢错误,不选。D题肢夸大了“微公益”的作用,不选。B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致青春》6天破3亿票房,它火爆的原因之一便是,“它触发了话题,引起了众议”。这启示我们</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特点</p><p>B. 文化建设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p><p>C. 人民所喜欢的通俗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p>D. 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A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通俗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C题肢错误,不选。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D题肢错误,不选。B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从国家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而发现美、弘扬美,从个人层而认同美、追求美。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需要</p><p>A.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自觉和活力</p><p>B. 发挥文艺工作者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p><p>C. 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关键作用</p><p>D. 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实践</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B题肢错误,不选。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技,C题肢错误,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题肢错误。A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创造要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主要表现为</p><p>①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充满信心</p><p>②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p><p>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p><p>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①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②③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曲至子午岭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民歌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这主要表明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p><p>A. 民族性 B. 区域性 C. 独立性 D. 创新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题干强调陕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因此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区域性。B题肢入选。A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文具有相对独立性,C题肢错误,不选。D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017年2月7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之风;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情怀,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中国诗歌史。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次《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这一热点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p><p>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请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这句话的合理性。</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去中国化”易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去中国化”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旗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需要继续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④反对“去中国化”,有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顺应了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p><p>【解析】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的正确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充分解读,材料中,习近平强调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里的“去中国化”着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认,故考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着重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几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新华社受权播发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近6 000字,分为“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等五部分。</p><p>材料二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p><p>(1)阅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p>(2)结合材料二,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提出几点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重要性:①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分②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分</p><p>紧迫性: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2分②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做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2分</p><p>(2)①必须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产业。“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3分)②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3分)③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特别是要增强走出去的能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3分) 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文化产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分)</p><p>【解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p><p>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p><p>“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p><p>——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p><p>“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p><p>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p><p>材料二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p><p>——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p><p>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p><p>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p><p> </p></div></div>
<div><p>【答案】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p><p>(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p><p>【解析】本题要求对观点进行评析。</p><p>“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说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p><p>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用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老年人消费品市场。</p><p>材料二:“百德孝为先”,孝敬老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不少学校把“孝心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p><p>(1)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开拓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p><p>(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对青年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有何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1)(6分)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2分)②开拓老年人消费品市场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生产发展。(2分)③老年人消费品需求热点的出现,有利于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2分)</p><p>(2)(12分)①有利于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塑造美好的人生;(4分)②有利于培育 “四有”公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分)③有利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3分)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分)</p><p>【解析】略</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