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3:51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卷(普通班)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自然》上发表了一项结论惊人的研究,大脑会通过淋巴管道与免疫系统直接联结。在旧有的认识中,淋巴管道并不存在于脑部,这项新发现将颠覆几十年来书写在教科书上的结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p><p>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的过程 </p><p>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p><p>④认识要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这项新发现将颠覆几十年来书写在教科书上的结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故②③入选。①选项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④选项错误,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表述错误。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芈月传》的热播,对西安兵马俑到底是谁的陪葬品的争议尘嚣日上。传统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p><p>①说明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难有评定标准</p><p>②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谁对谁错</p><p>③表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p><p>④折射出意识的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有的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另有些史学家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并提出了相关证据。对兵马俑的争议表明了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需要通过考古结果来证明孰对孰错。故②③入选。①选项错误,难有评定标准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党建需要,“主体责任”首次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而且比起以往有了全新的表述,从以往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扩展到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这说明(  )</p><p>①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p><p>②人类认识在推翻以往真理的过程中向前发展</p><p>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p><p>④人类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条件变化去发展真理</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根据党建需要,“主体责任”首次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而且比起以往有了全新的表述,表明了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条件变化去发展真理。故①④入选。②选项错误,认识向前发展不一定必须要推翻已有的真理。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埃博拉病毒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日内瓦宣布,经过初步临床实验分析,一种由加章大卫生部研制的埃博拉疫苗对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非常有效,2000多名埃博拉病毒密切接触者在接种疫苗后无一人染病。这进一步佐证了</p><p>①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p><p>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真理是可以被推翻的</p><p>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 </p><p>【解析】</p><p>试题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日内瓦宣布,经过初步临床实验分析,一种由加章大卫生部研制的埃博拉疫苗对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非常有效”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证实“菲莱”号登陆器在降落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表面检测到了含碳有机分子。科学家还表示,“菲莱”的传感器在穿过了10至20厘米厚的灰尘之后,触碰到了一层像冰一样坚硬的物质,这显示了登陆的彗星表面并不像人们先前认为的那样柔软。这一成果再次印证</p><p>①世界统一于物质                </p><p>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p><p>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p>④认识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彗星表面并不像人们先前认为的那样柔软,这一成果再次印证世界统一于物质,认识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故①④表述正确入选。②选项错误,唯心主义只是在回答世界的本源的问题上是错误的。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三角属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属岭南文化,京冀为燕赵文化。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到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到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上述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p><p>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p><p>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p><p>C.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其意识也一定相同</p><p>D.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说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但该题是总结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是文化生活道理,A与题干要求不符;文化的差异是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说法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客观存在相同,但意识不一定相同,C“一定”过于绝对,错误;D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对很多法律作出了调整与修改。对于修改内容,业内人士和普通公民都有不同的理由与解释,但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告诉我们</p><p>A. 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p><p>B. 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p><p>C. 任何人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p><p>D.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近年来,我国对很多法律作出了调整与修改。对于修改内容,业内人士和普通公民都有不同的理由与解释,但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告诉我们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故A选项入选。B错误,真理与谬误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C选项表述本身错误,D选项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p><p>A.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p><p>B.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p><p>C.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p><p>D.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其观点看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B选项入选。A、C、D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1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征</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p></td><td style="width:187.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p><p>A.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p><p>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起而行之”强调的是实践,是落实到行动中,B“操千曲、观千剑”是注重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A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符;C体现了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D与之蕴含的哲理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漫画反映了( &#xa0;&#xa0;&#xa0;&#xa0;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cda3e8d6/SYS201801021843533235915322_ST/SYS201801021843533235915322_ST.001.png" width="162" height="2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p><p>B.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p><p>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p><p>D.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的内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该漫画中说“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看不到万有引力”,说明规律是看不见的本质,故B观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告诉我们</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0001222d/SYS201801021908344146913786_ST/SYS201801021908344146913786_ST.001.jpeg" width="211" height="17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p><p>B.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p><p>C.受不同立场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一定差异</p><p>D.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漫画强调我们对事物有时得出错误的认识,是由于我们自己站歪了,这说明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导致认识出现差异性,故C正确;BD不符合题意;A表述错误,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也可能产生相同的认识。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项羽自刎前曾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由此可见</p><p>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p><p>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p><p>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p><p>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杜牧和王安石对同一个问题的选择点不同,因而看法也就不同,这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①正确;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②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③不选;材料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不同,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动有助于瘦身,在进行跑步或有氧练习之后,体内的荷尔蒙增加,促进肌肉增长的同时,会代谢掉体内的脂肪。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即使在静止状态脂肪代谢率也高于常人。这说明(    )</p><p>①世界上静止是不存在的   </p><p>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p><p>④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静止是存在的。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即使在静止状态脂肪代谢率也高于常人。这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②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竟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到大约600棵树。等人们意识到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时,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人已是回天无力了。材料告诉我们(  )</p><p>A.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p><p>B. 自然决定社会</p><p>C.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p><p>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因为楼兰人大量砍伐树木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导致古楼兰人的灭亡,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    30多年前,作为“改革原点”的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分田单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10多年前,随着城镇化加速,小岗村又开始“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土地“由分到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展开,家庭农场不断涌现。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安徽经验”一次次走向全国。</p><p>(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小岗村土地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p><p>(2)综合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和“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说明“安徽经验”一次次走向全国的意义。</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岗村立足于当地实际穷则思变、与时俱进,使改革取得成功。②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小岗村村民在尊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了改革的成功。</p><p>(2)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安徽经验”一次次走向全国,有利于指导全国农村沿着健康可持续道路发展。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安徽经验”一次次走向全国,有效指导我国农村改革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p><p>【解析】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小岗村土地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答这类题的一般模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答题时不能只答出原理或方法论,不能答成知识罗列。本题思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岗村立足于当地实际穷则思变、与时俱进,使改革取得成功;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小岗村村民在尊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了改革的成功。</p><p>第(2)问要求综合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和“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说明“安徽经验”一次次走向全国的意义。注意知识要求是两个,把握思维的奥妙主要使用意识对发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知识谈意义,求索真理的历程主要运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知识点谈意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p><p>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十八大修改党章蕴含的哲理。(10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真的来源、动力、目的。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要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p><p>【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十八大修改党章蕴含的哲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求索真理的历程”。故首先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真的来源、动力、目的的角度说明,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要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的具体做法;其次,考生可以从真理的特点的角度说明要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第三,可以从认识的特点的角度说明党章的修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中央一再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这条道路的确立既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法治理念和模式,是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的成果。</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法治理念和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应该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能局限于已有的认识,照搬别国模式。</p><p>【解析】本题以党依法治国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考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卷(普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