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3:28

安徽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   )</p><p>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p><p>②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p><p>③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p><p>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选项必须和材料密切相关,和材料无关的选项不能选,错误的选项也不能选。本题就是排除错误选项。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也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④项错误,排除;“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①③适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p><p>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②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p><p>③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两项虽然正确,它们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间去哪儿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先生通过实验给出了答案——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感觉上,时间从脑子里“漏掉”了。该答案( )</p><p>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p><p>C.体现了唯心主义的立场         D.反映了运动的相对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感觉上,时间从脑子里“漏掉”了,这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A适合题意;B、C、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下列语句中蕴含的哲理与顾恺之的这首诗相符的是</p><p>A.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p><p>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p>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D.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诗歌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知识。选项A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故排除;选项B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选项C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或者是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故排除;选项D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排除。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测算,我国老年人口2025 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老龄化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给老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并且老年人权益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积累了丰畜的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对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了全面修改,2013年7月l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新老法)正式施行。</p><p>根据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过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1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改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p><p>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对老龄事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是对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索。</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较为明确,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即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但还需要针对题中法律的修改进行进一步的定位具体知识点。从唯物论角度出发认识法律的修改,即意识的改变,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认识论角度出发,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对法律进行修改完善,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外从法律的修改看,正确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注意回答时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分析相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p><p>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②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③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书本考查的是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p><p>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审读材料对应知识点作答。把握并顺应必然趋势,对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p><p>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12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设问指向修改环境保护法,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本题可以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分析,并运用知识分析现实意义,实现知识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须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p><p>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10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旧的发展模式,提出和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创造力,建设制造强国。</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属于如何体现类的解答题。“体现类”题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考生可以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p><p>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9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p><p>(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问题。</p><p>(3)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设问指向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解答时首先明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观点,其次阅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即“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再次逐一分析这些措施体现的上述观点。注意在组织答案时,要采取措施(材料)+原理的模式作答,不能理论与实际两层皮。</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