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高僧慧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他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五大洲。这表明</p><p>A. 吸收外来文化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唯一基础</p><p>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p><p>C. 伟大人物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说法太绝对,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错误,排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错误,排除;《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被译成多国文字,流布五大洲。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D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今年,湖南卫视全新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从播出后,就获得了广泛好评。但也因此背上了“引进”的“原罪”――“还不都是引进国外的”、“我们怎么都开发不出一档自己的节目”,类似的议论声,从一开始就不绝于耳。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开发出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电视节目( )</p><p>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p><p>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p><p>③照搬外国优秀文化 </p><p>④坚持“守旧主义”、“封闭主义”</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故①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创作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可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创作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创作需要博采众长,但不能照搬外国文化,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化创作需要继承传统,但不能存在“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故④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收视率最高的一部记录片。它以美食作为窗口,用国际化的叙事方法,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此部记录片的创作方法能够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p><p>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p><p>③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p><p>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能够增加国际影响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虽然“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能够增加国际影响力”的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肢②④;材料体现了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和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学习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是我们青年学生人生的必修课。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p><p>A. 优秀文化 B. 中华优秀文化</p><p>C. 优秀的传统文化 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渊持久的影响。由此可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文化创新发展中,如果离开了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的创新发展失去其应有的对象和活力,使文化的创新发展失去方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人民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 ( )</p><p>①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始终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p><p>②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p><p>③文化创新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p><p>④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受益者</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主体。①②③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在文化创新发展中,如果离开了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的创新发展失去其应有的对象和活力,“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可见文化创新需从人民群众中间寻找灵感,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文化创新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④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式”一词几乎成了中国人“劣根性”的集中写照和直白调侃。“中国式剩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到此一游”……让人情何以堪!对待这类“中国式”我们应该( )</p><p>①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p><p>②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西化传统文化 </p><p>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荣辱</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中国式现象都是文化的糟粕,应该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荣辱,故入选。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要去除文化中的糟粕,而不是强调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故排除。③选项观点错误,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不能全盘西化,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p><p>A. 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B.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C.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p><p>D.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表现;B符合题意,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D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 ( )</p><p>①尊重差异 ②理解个性 ③和睦相处 ④不分你我</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的原则是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是要求不分你我.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 )</p><p>A. 文字的发明</p><p>B. 弓箭的出现</p><p>C. 私有制的产生</p><p>D. 史书典籍的出现</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依据课本内容,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 )</p><p>A. 春秋战国</p><p>B. 秦朝</p><p>C. 优秀的传统文化</p><p>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B符合题意;ACD均无关。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清代学者叶爕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主要说明( )</p><p>A. 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p><p>B. 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p><p>C.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p><p>D.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A符合题意,“集众芳以为美”体现了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B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关系;C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这首诗体现的道理是 ( )</p><p>A.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p><p>B.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C.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p><p>D.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符合题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完成下面小题。</p><p>【1】“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命名目标飞行器,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 )</p><p>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p><p>②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 </p><p>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 </p><p>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2】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p><p>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p><p>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C</p><p>【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不大.</p><p>【1】①③符合题意,天宫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引起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说明海外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p><p>②表述错误,应该是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p><p>④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历史文化遗产。故本小题选B.</p><p>【2】①③符合题意,本题材料中“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在此基础上小薇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感,自信心越来越强”,这既表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也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潜移默化的特点;②说法错误,文化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④“主导力量”说法错误.故本小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1日到26日在山东举行。山东省组建了山东剧院联盟,发挥新建场馆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让人民群众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是基于( )</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B.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p><p>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p><p>D.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山东省组建了山东剧院联盟,通过各种方式让人民群众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故D符合题意。题中并不能体现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A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未涉及社会发展,故B与题意不符。题中并不能体现出相对稳定性,C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p><p>①2016国际儿童早期阅读与成长论坛在郑州举行</p><p>②柴达木盆地建成并安全并网大规模光伏电站</p><p>③2016年中国外交部提出和平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主张</p><p>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美食热潮</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故①题肢④说法测现象属于文化现象。题肢②说法的是经济现象,题肢③说法的是政治现象。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工开物》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概述注重实际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p><p>A.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先列</p><p>B. 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p>C.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p><p>D.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民族</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B符合题意,从材料可以看出,《天工开物》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概述注重实际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表明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ACD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p><p>A. 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B.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p><p>C.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 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图书漂流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故A入选。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图书漂流不是大众传媒的形式,而是传统传媒方式,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不包括图书漂流,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而图书漂流不是大众传媒,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3年以来,各类教育改革层出不穷,而高考改革因牵动成千上万个家庭尤其引人注目。关于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p><p>A.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p><p>B.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C. 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p><p>D.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可见,A、B两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能入选;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可以入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故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塑造人生,这表现在( )</p><p>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p><p>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p><p>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④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不仅体现在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还表现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①②③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④项是文化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在( )</p><p>A. 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步的</p><p>B.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p><p>C.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p><p>D.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故A项中“同步”的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入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之分,故B项中“促进”的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入选;一定的经济是一定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D项是关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江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滋养了豫鲁文化、临川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多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p><p>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p><p>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p><p>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方向 </p><p>④区域文化互相借鉴,融合统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符合题意,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特色的文化,这说明文化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的影响,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符合题意,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③说法错误,地域影响文化,但不是决定文化的发展;④说法错误,区域文化融合统一,违背了文化多样性.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实现“中国梦”,不禁要富钱袋,更要负脑袋。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文化的崛起,“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实现文化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 )</p><p>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p><p>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p><p>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p><p>④以文化建设为中心</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依据课本内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p><p>A. 源远流长</p><p>B. 唯我独尊</p><p>C. 博采众长</p><p>D. 独树一帜</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题干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表现源远流长的特征,A符合题意;B错误;C是特征之一,但不符合题文主旨;D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p><p>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对待我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p><p>②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自觉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p><p>③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大胆进行文化创新。</p><p>【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及如何对待文化的融合.坚持公正客观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依据课本和材料作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中学高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举例论证。</p><p>甲同学:</p><p>透过礼仪折射文化作用。奥运会上,欧美国家的颁奖嘉宾习惯以拥抱和吻面礼的方式对获奖运动员表示祝贺;来自泰国的运动员则习惯用“合十礼”向观众和裁判表示感谢。</p><p>乙同学: </p><p>透过国歌印证文化作用。当年法国人民高唱着《马赛曲》奔赴卫国前线,中国人民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战场。</p><p>丙同学:</p><p>透过校园“读书节”说明文化作用。 “读书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品位,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p><p>丁同学:</p><p>透过“嫦娥三号”实证文化作用。 “嫦娥三号”实现国人月球探测伟大梦想,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p><p>甲、乙、丙、丁同学分别从哪些角度揭示了文化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甲同学的发言表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乙同学的发言表明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丙同学的发言表明了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若答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得分);</p><p>丁同学的发言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本题属于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三个同学讨论的形式呈现文化四方面的作用,形式比较新型.此题可先在脑子中回忆文化的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然后对比甲、乙、丙三位同学和文化的作用一一对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作家张炜,用20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你在高原》一书主要讲述的是一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经历,围绕地质队员宁伽不断探究父辈及家族的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这部作品创作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古典、现代、梦幻、意识流、魔幻、武侠叙事、寓言、童话……即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被学界称为“囊括了19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实验”。</p><p>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在高原》的创作过程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途径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必须要立足社会实践。作者用20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让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当代人的生活,体现了这一点。</p><p>② 文化创新必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作者的创作风格既有古典又有现代,囊括了19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实验,体现了这一点。</p><p>③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作者的创作风格中,有意识流、魔幻等众多西方特色,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题目类型体现类,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明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你在高原》的创作过程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途径的.故考点可定位为文化创新的途径.材料 “作者用20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让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当代人的生活”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作者的创作风格既有古典又有现代,囊括了19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实验” 体现文化创新必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作者的创作风格中,有意识流、魔幻等众多西方特色” 体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材料内容,并与课本知识进行对应衔接,因此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分成要点写出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