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针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述材料说明 ( )</p><p>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目的和归宿 </p><p>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③追求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量变积累的过程 </p><p>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针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析境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真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②④正确,选D;①不选,因为为实践服务是我们的目的;③不选,因为追求和获得真理是一个认识发生质变的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哲学是深刻的,追求高素质,不能没有哲学;要做大事业,也不能没有哲学。”这段话的哲学依据是( )</p><p>A. 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B. 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p><p>C.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p><p>D. 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启发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材料强调哲学的重要性,故D选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哲学的产生,排除;B说法错误,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排除;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p><p>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举一纲而万目张”</p><p>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p><p>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请将能够准确反映哲理的番号与成语故事的番号对接,找出最适合的答案来:( )</p><p>a:①田忌赛马 ②围魏救赵 ③塞翁失马 ④刻舟求剑 ⑤郑人置履 ⑥邯郸学步⑦拔苗助长</p><p>b:①建立新的联系,优化内部结构 ②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③事物在 一定条件下转化 ④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 ⑤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⑥一切崇实际出发,反对违背实际的盲目照搬 ⑦按客观规律办事</p><p>A. a①b② B. a④b③ C. a①b① D. a⑥b⑦</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田忌赛马是系统优化,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刻舟求剑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田忌赛马是系统优化,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邯郸学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p><p>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p><p>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p><p>C.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p><p>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题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蕴含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不符合题意,排除;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当入选;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蕴含的哲理是学习他人的经验可获得间接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蕴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要注重量的积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例如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p><p>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p>B.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p><p>C.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p><p>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A适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是错误的;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俗语寓意相同的是( )</p><p>A. 存在即是被感知</p><p>B.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p><p>C.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p><p>D.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意识(做饭技巧)不能脱离物质(米)而存在,这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存在即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中的语义并不相同,A项不选;“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与材料观点相同,B项正确;“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与材料中的语义并不相符,C项不选;“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语义不符,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指出,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推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发展到高级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这说明 </p><p>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p>②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p><p>③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p><p>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p><p>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材料中的达尔文的观点主要是说明了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力的反驳了神创论,说明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选A;①②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下列对发展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p><p>A.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发展</p><p>B. 事物的质变是一种发展</p><p>C. 事物的量变也是一种发展</p><p>D. 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产生新事物的运动,是发展,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能称之为发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这一目标的确立,从哲学上看 ()</p><p>A. 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的观点</p><p>B. 坚持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p>C. 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发展</p><p>D. 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国家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三个“零增长”,表明国家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B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排除;C属于政治生活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错误,提出三个“零增长”,承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p><p>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p><p>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p><p>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入选。B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观</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方法论</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79.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和事后诸葛亮”,就必须( ) </p><p>①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p><p>②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p><p>③如实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 </p><p>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真正的哲学是社会的先导的知识。选项②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④说法不符合题意,因为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故排除。选项①③符合题意要求,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全国新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住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p><p>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如图 353幅。书中收录3 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问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p><p>【解析】此题设问范围明确,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设问指向具体,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然后依据材料信息回扣教材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角度,精心组织答案,具体展开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我国航天事业是集各方之力、汇各方之智的全国大协作工程,工程接口协调复杂,涉及领域广,参研参试单位多,有数百个单位、上万人参加。国防科工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任命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系统,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工程的实施。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科学应用的各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协调解决了大量难题。</p><p>材料二: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时,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要提高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和文明素质,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自2014年起,李克强总理已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自己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他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希望我国全民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也籍此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p><p>(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保障航天事业发展的。</p><p>(2)结合材料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概括李克强总理做法的可借鉴价值,并简要分析说明。</p><p> </p></div></div>
<div><p>【答案】(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我国航天事业是大型、复杂、系统的工程,单个领域不可能完成。它的圆满成功,是围绕整体目标、全国协作的结果。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国防科工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成立工程领导小组,任命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系统,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保证了工程有序、有效实施。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参加工程各部门和单位以及科学工作者,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协调解决了大量难题,走出了一条投入少、速度快、效益好的发展路子。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发展航天事业,既着眼整体,从整体出发,又把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了如何实施工程完整准确的认识,保障了发展。</p><p>(2)借鉴价值:不仅要重视学全民阅读量的的积累,也要重视全民阅读质的飞跃,注重量变和质变的有机统一。</p><p>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为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全民阅读量逐年增加,这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要体现;当事物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通过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将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p><p>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我们应重视量的积累,持续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使全民阅读量持续增加,并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质的变化,促进民族素质不断提升。</p><p>【解析】本题以航天事业和全民阅读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系统优化的方法、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保障航天事业发展的,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系统优化的方法,回顾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材料,可从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角度分析,联系材料组织答案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概括李克强总理做法的可借鉴价值,并简要分析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回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材料中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全民阅读量逐年增加,这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要体现;通过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将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说明当事物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持续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使全民阅读量持续增加,并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质的变化,促进民族素质不断,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我们应重视量的积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p>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p><p> </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资源约 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实际,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分)</p><p>(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正确的价值理念。 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3分)</p><p>(3)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尊重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3分)</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论的有关知识。首先明确唯物论的知识范围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回答时注意每一点都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分析。</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3月在几内亚等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埃博拉成为世界性联合行动。</p><p>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1976年最早暴发埃博拉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人类要彻底战胜埃博拉病毒,需要准确掌握发生条件、传播方式、研制疫苗等许多步骤,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逐步实现的过程。现在中美等国医学界正在加紧研究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最新消息,美国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两位医生在回国接受试验疫苗后,已出院与家人团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将来最终取得成功。</p><p>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分)</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对病毒的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体现出人认识具有反复性(3分)</p><p>③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防控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逐步认识到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今后还会不断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分)</p><p>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该毒的认识和预防,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3分)</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的认识过程,设问指向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解答时明确人类认识过程包括: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分析材料,看材料是如何体现的。</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