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p><p>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p>B. 偶然和必然的关系</p><p>C.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p><p>D.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A项正确,D项不选;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2年是龙年,人们认为“龙年结婚、龙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p><p>A. 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p><p>B. 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p><p>C. 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p><p>D. 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个人命运与年份之间根本不存在固有的联系,A项不选;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也会产生客观的联系,B项错误;将个人命运与年份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它掩盖不了个人命运与客观存在之间的本质的联系,C项正确;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有关,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p><p>A. 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p><p>B.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p><p>C. 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p><p>D.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只是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没有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作用,不全面,不选;知识源于实践,不源于书本,C项错误;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说法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保护,而仅仅当做生财之道的错误说法,有关人士呼吁,要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从历史唯物主义上看,这是因为 ( )</p><p>A.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p><p>B.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p><p>C. 错误的意识不具有能动作用</p><p>D. 主观动机决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明的,A项不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做生财之道,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是有害的,因而要呼吁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这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B项正确;错误的意识也具有能动作用,C项错误;主观动机并不决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p><p>A.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p><p>B. 认识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p><p>C.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优化资源配置</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材料强调的是人要尊重规律,A项不选;认识规律就能有效改造自然说法错误,B项不选;优化资源配置不是材料要强调的,C项不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人在做事时,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大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我国决定对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公民授予“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时还决定设立“全国道德模范扶困专项资金”,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帮助。这表明 ( )</p><p>A.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p><p>B.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p><p>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D. 自我价值的满足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公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国家对他们授予荣誉称号,这说明他们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故材料表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B项正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不能完全说明材料所反映的信息,A项不选;物质决定意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选;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p><p>A.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p><p>B.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p>C.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p><p>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故“海恩法则”启示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注重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选B。A、C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表述错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已神秘地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大小树木600多棵。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违者罚马一匹”时,古楼兰已病人膏肓,无回天之力了。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p><p>A.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惩罚</p><p>B.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无条件的</p><p>C.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D. 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受人的意志影响</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当古楼兰人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时,已经无力回天了,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惩罚,A项正确;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B项不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人的意志确实会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但这不是材料重点要启发我们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哲学家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p><p>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p><p>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p><p>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p><p>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说明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D项正确;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不是这句话所强调的意思,A项不选;物质运动规律并不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B、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p><p>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p><p>B. 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p><p>C. 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p><p>D. 夸大了物质的运动</p><p>【2】“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p><p>A. 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p>B.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会导致诡辩论</p><p>C. 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p><p>D.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 </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B</p><p>【解析】</p><p>【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明了世界是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强调了事物的绝对运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项。</p><p>【2】“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犬,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这表明 </p><p>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p>B. 认识了现象就能认识本质</p><p>C. 人的观念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p><p>D. 认识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这就是说( )</p><p>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放之四海而皆准,能解决一切问题</p><p>B.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p><p>C.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犯错误</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了人类的全部智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故B符合题意,C错误。A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错误,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科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有一次.别人问他:“贝克莱先生,假设您站在悬崖边上,闭上您的眼睛,您敢纵身一跃吗?”贝克莱先生哑口无言。这个小故事表明( )</p><p>A. 事物的客观实在性依赖于人们能否感知</p><p>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p><p>D. 人的意识是一切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与表明“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没有客观根据,说明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由此可见,C选项说法符合题意,应选。A选项说法错误,排除。B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故本题答案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11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理<br /> </p></td><td style="width:15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理解<br /> </p></td><td style="width:60.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强调<br /> </p></td><td style="width:67.2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误区<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11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r /> </p></td><td style="width:15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br /> </p></td><td style="width:60.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br /> </p></td><td style="width:67.2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br /> </p></td></tr><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11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r /> </p></td><td style="width:151.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br /> </p></td><td style="width:60.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br /> </p></td><td style="width:67.2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br /> </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宁波姑娘孙连芳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两度只身赴贵州镇县支教。她热爱少数民族的孩子,工作任劳任怨,还将每月工资近三分之二用于学生生活学习r用品的添置,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她先后被贵州省文明办、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贵州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和“黔东南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孙连芳的事迹说明了 ( )</p><p>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p><p>②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创新精神</p><p>③勇于实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p><p>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孙连芳的事迹说明做事情要想成功,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去想去做,①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创新精神,②不选;勇于实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说法绝对,③不选;孙连芳的事迹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p><p>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p><p>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p><p>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p><p>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创新是对既往和现实的既“否定”又“肯定”,①说法错误;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这说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②正确;中国通过创新,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这说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正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准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活的哲学寓意是( )</p><p>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p>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p><p>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p><p>④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妍”与“丑”,“洁”与“污”是对立统一的,是矛盾双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①正确;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②错误;“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说明“妍”与“丑”,“洁”与“污”,我与他人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③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完成下面小题。</p><p>【1】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p><p>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p><p>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p><p>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p><p>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p>【2】“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p><p>①人的认识永远可能是正确的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p><p>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D</p><p>【解析】本题以气象预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p><p>【1】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这说明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①正确;大气运动本身就是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说法错误,②不选;“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③正确;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说法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p>【2】人的认识永远可能是正确的说法错误,①不选;真理性认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②不选;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③正确;“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说明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这主要强调了( )</p><p>A. 意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B.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p><p>C.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p><p>D. 意识可以决定物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项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的机能,B项错误;“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是强调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C项正确;意识可以决定物质说法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p><p>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p><p>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C. 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p><p>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说明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会推动哲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项不选;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不是材料强调的,C项不选;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p><p>A. 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p><p>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p>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p><p>D. 一般和特殊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也不是本质和现象,所以选择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p><p>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首先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四个表现,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列出来,然后看上述四点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p>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p><p>(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p><p>(2)简要分析上述两种世界观。</p><p> </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2)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p><p>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p><p>【解析】试题分析:</p><p>(1)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要求能够有效区分二者即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王守仁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观点都属于唯物主义,荀子认为的“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承认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是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2)本题要求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近一步分析两种观点。回答本题首先要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指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