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p><p>A. 商业贸易 B. 人口迁徙 C. 教育 D. 大众传媒</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材料中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说明茶马古道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商业贸易,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因为长征精神</p><p>①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p><p>②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p><p>③是实践的产物和实践的归宿 </p><p>④是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的有机结合</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因为长征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③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深圳公益广告“礼之用,和为贵”,是奥运会和谐主题的延伸,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也与国际理念和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并行不悖,展现出中华文化“不一样的精彩”。“和为贵”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p><p>A. 包容性 B. 源远流长 C. 博大精深 D. 区域特征</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中华文化坚持‘和为贵’的理念”,表明了中华文化能够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每个人不管最后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留在你血液中的东西,会对你的一生都发挥作用。”这一观点说明文化对人具有____的影响。</p><p>A. 主动自觉 B. 潜移默化 C. 深远持久 D. 受益终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童年留在血液中的东西,会对人的一生都发挥作用,“童年、一生”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说法正确;AB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 )</p><p>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p><p>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各族的文化统一</p><p>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p><p>④互相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互相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说法错误,文化统一否认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外来文化也有优秀文化,不能全部抵制,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一位外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旅游方式。由此可见</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f97d5877/SYS201801021857081681579110_ST/SYS201801021857081681579110_ST.001.png" width="206" height="8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p><p>②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认同,相互融合</p><p>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p><p>④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读图可知,中西方旅游方式的不同,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故①③符合题意,应选;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认同,相互融合,排除;④说法错误,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p><p>A. 民族节日 B. 民族习惯 C. 文化遗产 D. 文化传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排除A。其他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太原市为打造“公共文化圈”,积极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文化生活依据是</p><p>A.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p><p>B.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p><p>C. 文化为人类社会所特有</p><p>D. 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表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对这种情况太原市大力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其依据在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p><p>①2016国际儿童早期阅读与成长论坛在郑州举行</p><p>②柴达木盆地建成并安全并网大规模光伏电站</p><p>③2016年中国外交部提出和平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主张</p><p>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美食热潮</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故①题肢④说法测现象属于文化现象。题肢②说法的是经济现象,题肢③说法的是政治现象。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各地相继推出“最美少年”“最美教师”等“最美”系列活动,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敬业、善良、勇敢等传统美德,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最美”系列活动</p><p>①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心骨</p><p>②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p><p>③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性质</p><p>④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 “最美”系列活动,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敬业、善良、勇敢等传统美德,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故②④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需求不能决定文化发展性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p><p>A. 保护和发扬 B. 改造和剔除 C. 批判继承 D. 顺其自然</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继承,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讲述了隐婚夫妻赵小亮与潘芸在充满压力的大都市,为事业和梦想奋斗的故事。为了生计、为了理想,不少人来到“北上广”,接受着当地的文化,同样也对当地的文化产生着影响。材料中人们往“北上广”等中心城市集中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p><p>A. 商业贸易 B. 人口迁徙 C. 教育 D. 语言</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材料中的人们往“北上广”等中心城市集中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人口迁徙,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根据这一定义,你认为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有</p><p>①“栀子花、白兰花”吴语叫卖声将申请为声音商标 </p><p>②“洪荒之力”被评为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p><p>③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p><p> ④国家大剧院重磅打造著名戏剧导演作品展</p><p>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含义的知识。 “栀子花、白兰花”吴语叫卖声将申请为声音商标属于经济现象,故排除选项①;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属于政治现象,故选项③排除。选项②④都是文化现象,故本题答案选D。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p><p>B. 一定的政治由一定的经济、文化所决定,又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文化</p><p>C.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p><p>D.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是文化和经济政治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其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发展规律,故排除;选项D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方块儿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p><p>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p><p>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p><p>③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之一 </p><p>④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③说法错误,汉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中的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p><p>A. 传统习俗的继承 B. 传统建筑的继承 C.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传统思想的继承</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材料中学习革命中的优良思想和作风,是传统思想的继承,选D。其余三项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带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p><p>请问: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p><p> </p></div></div>
<div><p>【答案】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立足社会实践(2分)</p><p>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2分)</p><p>基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分)</p><p>【解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p><p>材料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p><p>(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p><p>(2)你认为我国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 </p></div></div>
<div><p>【答案】(1)各国都十分注意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p> (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的作用。</p><p>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p>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又要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p><p>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p><p>【解析】本题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从材料中可看出,各国都十分重视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p>(2)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考生可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等角度进行回答。 </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三字经》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自宋末元初成书之后,经过前人多次重新修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2008年4月25日新修订的《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而这次的修订使得其序列更为完整。《三字经》是我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启蒙学教材。不管我们身处何方,耳边只要响起那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就能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p><p>材料二: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从评选国学大师、开国学院、国学讲座、国学短信、少儿读经班、孟母堂及国学博客网,到汉服热、成人礼;再放大到国际背景,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孔子学院在不少国家纷纷建立,以及汉语热在不少国家不断升温等等,“国学热”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p>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1)结合材料一分析传统文化的特征。</p><p>(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三字经》多次重新修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4分)</p><p>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诵读《三字经》能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充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4分)</p><p>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三字经》是我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蒙学教材,是中华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对《三字经》的继承,体现传统文化继承性的特征。(4分)</p><p>(2)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分)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2分)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2分)</p><p>【解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