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广东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且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有所差别,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体现了( )</p><p>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p><p>②时代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p><p>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p><p>④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④符合题意,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且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有所差别,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同时也能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②不符合题意,时代性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③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非源远流长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p><p>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p>B.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C.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p><p>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涌现许多网络热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duang”“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等,这些热词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这表明</p><p>A.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p><p>B.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始终是同步的</p><p>C. 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p><p>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网络热词的产生、传播和使用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故D选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社会作用,排除;B说法错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排除;C说法错误,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非意识形态部分不具有阶级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p><p>①白璧微瑕——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 </p><p>②叶落知秋——事物是普遍联系</p><p>③掩耳盗铃——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p><p>④过犹不及——矛盾的对立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成语白璧微瑕体现了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不是主次矛盾,①不对。叶落知秋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过犹不及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②④正确。掩耳盗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③不对。本题正确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烟大海底隧道即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的建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p><p>①联系是客观的,人类活动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p><p>②联系是多样的,人类活动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p><p>③联系是普遍的,人类活动要排除人为事物的联系</p><p>④联系是具体的,人类活动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类活动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观点错误,①不选;烟大海底隧道即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的建设,启示我们联系是多样的,人类活动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②正确;人类活动要排除人为事物的联系观点错误,③不选;烟大海底隧道即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的建成,启示我们联系是具体的,人类活动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是国家标准委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界定标准(以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依据)。由此图可知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f545e29b/SYS201801021848149903984455_ST/SYS201801021848149903984455_ST.001.png" width="431" height="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p><p>②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对量变的替代 </p><p>③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p><p>④只要有量的积累就必然产生质变</p><p>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发生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创新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就是指社会实践。这是因为( )</p><p>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p><p>②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p><p>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p><p>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④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都是文化创新的意义与题干强调内容无关;②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因为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p><p>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这一主张的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传播需要媒介。互联网是大众传媒具体形式,现阶段,互联网为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一个共享平台。</p><p>②文化具有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p>③文化发展需要创新。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借鉴、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和发展。</p><p>【解析】本题以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这一主张的依据。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该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971年7月,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成就巨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速、企业用工荒等。为此,党中央着眼长远,完善人口发展战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家庭欢欣鼓舞,但面对孩子抚养和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导致不少家庭在做出生育决定时犹豫不决。</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合理性。</p><p> </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人口政策应结合人口状况的变化而调整;</p><p>(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p><p>(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调整人口政策,是尊重人口发展规律的需要。</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合理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合理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