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1:40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二中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p><p>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p><p>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真正的哲学</p><p>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是错误的。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①③适合题意;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不适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xa0; &#xa0;)</p><p>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p><p>③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中的“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说法错误,排除;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社会发展规律,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人相应,日月相参”,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万物变化关系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人在圆缺时气血较虚,月盈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并用好这种变化,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p><p>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p>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养生质量的依据</p><p>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万物变化关系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并用好这种变化,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适合题意;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下列与此观点体现哲理一致的是</p><p>A.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p><p>B.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p><p>C.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p><p>D.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材料中“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此观点属于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念,选项AC没有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分歧,故排除;选项D根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选项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AlphaGo的升级版Master在网上快棋比赛中连胜职业高手60盘,再次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部分功能甚至全部功能</p><p>B. 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并非只有人脑才有意识</p><p>C.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对人类智慧的代替</p><p>D. 人类智慧具有人工智能不可比拟的优点和长处</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人类智慧具有人工智能不可比拟的有点和长处,D适合题意,B是错误的;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类智慧,A、C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xa0;&#xa0;)</p><p>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p><p>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xa0;</p><p>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p><p>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p>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阅读的品位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p><p>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克服“快餐性阅读”的局限。</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阅读书籍应着眼于提升自我人文素养,而不仅仅以休闲消遣为目的.</p><p>(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阅读应有所取舍,选择优秀的文化作品,重视深层精神思索。</p><p>(3)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应提高阅读质量,提升认识能力,以更好地改造世界。</p><p>(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深入阅读,汲取优秀文化作品的营养,拥有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克服“快餐性阅读”的局限。</p><p>“快餐性阅读”的局限主要是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阅读的品位和质量低下,克服这些缺陷,从意识作用的知识,可以发挥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特征,阅读书籍应着眼于提升自我人文素养,而不仅仅以休闲消遣为目的;阅读应有所取舍,选择优秀的文化作品,重视深层精神思索而不仅仅是浮光掠影;发挥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认识能力,以更好地改造世界;发挥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深入阅读,汲取优秀文化作品的营养,拥有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p><p>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p><p>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二十四节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民生活的体现。</p><p>【解析】本题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论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然后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在结合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进分析作答即可。本题中着重考查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性以及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相关知识。</p></div>

    题型:辨析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背景材料: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万里长城在中国,故宫在中国北京。</p><p>辨题: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p><p>&#xa0;</p></div></div>
<div><p>【答案】(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分)</p><p>(2)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是相对静止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绝对不运动。(4分)</p><p>(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我们不能以物质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因此,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错误的。(4分)</p><p>【解析】试题分析:做好辨析题关键是找出辩点,答案要全面,既要回答题目的合理性,又要回答其错误并改正,还要回答解决问题的措施。本题辨析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可知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错误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二中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