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0:38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存在三个层次:三流国家输出产品,二流国家输出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核心价值。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成功运行,使得我们推销中国高铁特别有底气。材料告诉我们,在我国高铁输出中应该(   )   </p><p>①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p><p>②嵌入中国标准和规则,注入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p><p>③打造高铁国家符号,提高国家软实力</p><p>④将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融入其中,进行文化渗透</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核心价值。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成功运行,使得我们推销中国高铁特别有底气。材料告诉我们,在我国高铁输出中应该嵌入中国标准和规则,注入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打造高铁国家符号,提高国家软实力。②③正确且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④说法错误,错在“文化渗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比如“家”的含义是牵一头猪到这个地方。远古时代是男子入赘女子家,男子到女子家是“家”到那里,女子到男子家是“嫁”到那里,都是动词。这个简单的汉字提示我们,我们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这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却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一个“家”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材料表明()</p><p>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p><p>③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④精神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载体</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比如“家”的含义是牵一头猪到这个地方”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我们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这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却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表明精神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载体”。①③本身正确但和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p><p>①2017年央视元宵节晚会 </p><p>②2017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会见来华出席金砖国家会议的南非总统祖马 </p><p>③2016年12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95 8 </p><p>④2016年11月15日,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现象而言的,①④项属于文化现象;②项属于政治现象;③项属于经济现象;故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人艺以低廉票价,在北京、上海等地公益演出经典话剧《雷雨》,可让主演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表演竟引起青年学生的哄堂大笑。这一笑场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化圈人士和普通观众纷纷加入了讨论,形成了激烈的观点交锋。有人认为年轻观众不懂得欣赏经典;也有人表示,《雷雨》剧本和表演都已和时代有些脱节,笑场不能全怪观众。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p><p>①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 </p><p>②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p><p>③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p><p>④要有自己的艺术坚守,不能一味迎合观众需求</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建设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故排除;题肢④说法过于片面绝对,文化工作者要关注群众的生活,理解群众的需求,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  )</p><p>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p><p>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p><p>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 </p><p>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表达;题肢③说法错误,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问题,故排除,题肢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12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一一京剧《浮士德》。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表明()</p><p>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xa0;&#xa0;&#xa0;</p><p>②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统一</p><p>③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xa0;&#xa0;</p><p>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一一京剧《浮士德》演出获得成功,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①④项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又有利于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并不是渐趋统一,②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形象地说明(  )</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不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形象地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项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①项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但不是历久不变,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断地变迁。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 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p><p>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p><p> 而当今社会,读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p><p>材料二   爱读书,还须有好书,而一本好书,离不开优秀的文艺创作者。</p><p>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p><p>(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p><p>(2)结合材料二,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习主席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p><p>②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读好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p><p>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爱读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p><p>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读好书,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p><p>⑤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p><p>(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p><p>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p><p>③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文艺创作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p><p>④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p><p>【解析】(1)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p><p>“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其合理性主要是认识到了文化的作用。可运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分析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习主席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p><p>要认真研读材料,提取讲话中的有效信息,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准确对接。</p><p>习主席讲话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启示我们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习主席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启示我们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艺作品;习主席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艺创作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p><p>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xa0;&#xa0;材料一  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p><p>&#xa0;&#xa0;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p><p>&#xa0;&#xa0;材料二  但也有网友对这些节目提出了批评:有网友指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还有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或者吐槽其把“备课材料”念出来。网友们的不同评价,对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p><p>&#xa0;&#xa0;(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p><p>&#xa0;(2)针对网友的批评意见,请你就如何改进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该文化类节目抓住了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唤醒了人们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p><p>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该文化类节目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把握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p><p>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该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得到传播,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或“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该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获得好评,在于其创新思路,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法和手段。(以上每点3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p><p> (2) </p><p>答案示例;①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p><p>②适应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模式。</p><p>③提高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答出2点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p><p>【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p><p>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原因很多,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即鲜明的民族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唤醒了人们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因为该文化类节目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继承中有创新,把握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该文化类节目大胆创新,增添了时代的内容,贴近了观众的生活;是因为该节目借助了现代信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形式新颖,引人入胜,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p><p>(2) 本题要求针对网友的批评意见,请你就如何改进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p><p>建议要围绕网友的意见提出,不要离题;建议一定要具体,有可操作性。</p><p>如网友认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可提出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如</p><p>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可提出提高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等等。</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