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0:21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  )</p><p>①以大众文化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xa0;&#xa0;&#xa0;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根本途径</p><p>③关注并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xa0;&#xa0;&#xa0;④深入群众实践并服务于群众</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关注并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关注并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故③④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②选项错误,根本途径是实践。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总书记近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强调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其依据是(  )</p><p>①文化决定人的发展未来和发展高度        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④选项错误,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题目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强调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其依据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②③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乡愁是一生情: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p><p>①“中国寻根之旅”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p><p>②乡愁体现中华文化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p><p>③人们寻根是在寻找内心的一种归属感,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④乡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积淀,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中“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表述与题意不符。②选项错误,乡愁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题目中,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活动中让漂泊异乡的人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从而让人们寻找内心的一种归属感,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③选项入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乡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积淀,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故④选项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众所周知,中文词汇借用了不少英语单词。近年来,取自汉语拼音的英语单词近年也频频在海外媒体的报道中露面。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dama(中国大妈)等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这说明(  )</p><p>A. 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p><p>B. 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渐趋同一</p><p>C. 中文词汇已成为标准英文词汇的主要来源</p><p>D. 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要保持并发展各自的文化,而不是同一,B“渐趋同一”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是错误的;材料只阐述有些英语单词取自于汉语;D与材料无关,排除;A正确且适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企业,需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p><p>材料二: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p><p>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自信。</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p><p>(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请你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两条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我们应对外国文化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p><p>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p><p>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人民在对外贸易中的实践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和东道国文化创新与发展。</p><p>(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效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p><p>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或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p><p>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p>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p><p>(3)①中医药的发展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传承,更要创断。</p><p>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p><p>③将西医文化的精华融入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自信。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故考生着重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角度说明中华文化是我们应对外国文化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自信的基础。然后从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的角度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最后,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角度再行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此点考生可以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生可以从科技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考生可以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p>(3)本题要求考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两条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中医药的发展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传承,更要创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或者将西医文化的精华融入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盾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日趋成为重要竞争力。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该放缓脚步,重温民族文化,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了。</p><p>材料二:上海徐家汇是著名的现代商业区,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处是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近年来,该地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灵魂”。通过有效利用徐家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文化上保持海派历史文脉,让沿路街景、民宅都与现存的无数幢历史保护建筑相协调,保留人们喜爱的老上海城市风貌,充分展现徐家汇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富有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巨大魅力。</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保护好文物、建筑才能守住我们自己城市历史文脉的理由。</p><p>(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徐家汇的经验对城市建设的启示。</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承载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保护好文物建筑可以保留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继承。</p><p>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保护好文物建筑是保护传统文化的特色,利于文化的多样性。</p><p>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保护好文物建筑是为了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守住历史文脉。</p><p>(2)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为继承传统文化提供物质载体。</p><p>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p><p>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市建设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p><p>【解析】本题以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保护好文物、建筑才能守住我们自己城市历史文脉的理由。本题考查的是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故首先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角度说明保护好文物建筑可以保留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继承。然后,从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的角度说明保护好文物建筑是保护传统文化的特色,利于文化的多样性;最后,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角度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徐家汇的经验对城市建设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为什么要这样做。故本题可以从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