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国梦不只是追求强大经济实力的宏伟目标,更是传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是( )</p><p>A.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B. 一衣带水,睦邻友好</p><p>C. 勤能补拙,勇冠三军 D.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故D选项符合题意;A强调的是团结统一,排除;B强调的是爱好和平,排除;C强调的是勤劳勇敢,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p><p>①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br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p><p>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br />④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 )</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br />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p><p>③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r />④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曾促进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中阿之间政治和经济的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加强丝路沿线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在当今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系统中,它能够促进彼此的政治理解,进一步拉近中阿之间的距离。这说明()</p><p>A.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B. 文化传播对发展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p><p>C.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曾促进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由此开启了中阿之间政治和经济的往来,体现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由此可见,C选项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错误,文化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和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p><p>度。”——习近平</p><p>“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吴良铺</p><p>上述两则名言告诉我们的共同道理是</p><p>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p><p>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④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p><p>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可见,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正确;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要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正确;①③材料未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杭州万事利集团主办的丝绸文化博物馆开馆。这里陈列的近代、当代文物超过1 000件,其中近代文物400多件,主要包括清代宫廷刺绣服饰、明清民间刺绣服饰,各种刺绣配饰及小件、现代刺绣精品以及现代缂丝精品。参观者在这个1 700平方米的展厅细细逛逛,还真能品出不少味来。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p><p>①丝绸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从丝绸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②选项观点与题目相符,丝绸文化现象说明丝绸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入选。③选项观点与题意相符,丝绸文化现象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丝绸并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丝绸与爱国主义无关,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播出“家风是什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材料体现了家风</p><p>①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作为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p><p>③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 ④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家人的精神力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家风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体现了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故题肢①正确;“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故题肢③正确;题肢②④说法错误,优秀的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p><p>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p><p>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22日至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发表重要演讲,他用美国热播剧《纸牌屋》作比喻,巧妙借用美国流行文化回应中国反腐的敏感问题。他提到了青年时代读过的多部美国经典,以及19、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克·吐温、海明威等。这些演讲向外界表明( )</p><p>①中国尊重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p><p>②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西方文明 </p><p>③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逐渐趋同 </p><p>④中国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习近平主席对美国文化的学习、运用说明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西方文明,中国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中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选项③中的“趋同”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中国“唐园”落户泰国清迈,既是两国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泰国民众通过参观“唐园”,可以加深对中国园艺文化的了解。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两国( )</p><p>①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p><p>②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p><p>③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p><p>④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是两国文化的趋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文化交流不等于文化融合和趋同,故④错误;“唐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说是基本途径,故③错误;“泰国民众通过参观“唐园”,可以加深对中国园艺文化的了解”,体现了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故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习近平主席引用老子的话,期望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实现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这表明( )</p><p>A. 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源头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C. 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 D. 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才是现代思想的源头,A项表述不准确;老子思想的精髓至今仍被引用并发展,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C项不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读书,穷者穷根难断,富者富不长久。”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切切实实地使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p><p>A.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p><p>B. 没有文化的强大就不能使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C.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都能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D. 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并不是一种物质力量,故A的说法错误;C的说法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故D的说法错误;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也不能贫困,这样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由著名作家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自2015年2月26日播出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平凡的世界》为读者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小说。由此可见( )</p><p>①文化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好的文艺作品具有确定的方向性</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平凡的世界》为读者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小说”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选项②符合题意;“由著名作家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自2015年2月26日播出后”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选项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个人、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排除;选项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收看热潮和强烈共鸣。该片高度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大众传媒:</p><p>①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②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p><p>③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使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根本变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反映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它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①②正确;教育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使文化传播途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关注普通百姓生活,记录时代前进的足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良好社会风尚,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影响越来越广泛,使广大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模范、关爱模范、崇尚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这是因为( )</p><p>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上述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与人的积极意义。题肢①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人们能够在科学文化修养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但是有文化知识的人不一定必然会有崇高的道德,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p><p>汉景帝第三子刘德非常喜好儒学,但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刘德应时而起,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从民间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他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重用名儒,广招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诸如《诗》、《书》等大批正本古籍,数量上超过了当时国家藏书,对后来西汉治国理政主导思想的确立产生重大影响。</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p><p>【解析】本题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分别从继承与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继承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其次,发展上要把握好其与继承的关系。</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工匠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p><p> 互联网时代,创意为王不假,但创意之王,不是品位低俗、投机取巧,而是做到极致的产品。在创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还会被真正有责任、有远见的企业请上头等舱。走捷径会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只有秉承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才能获得长久而巨大的成功。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点,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1)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发扬工匠精神,能够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用于生产中,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每点3分)</p><p>【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简答题。设问要求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考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的作用,从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p><p>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p><p> </p></div></div>
<div><p>【答案】(1)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之魂。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p><p>(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p><p>(3)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p><p>【解析】本题以中国梦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重要性等角度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材料 2016年是国家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习近平主席在谈到读书的意义时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李克强总理强调:“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中国人历来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不仅对个体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学习热情,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读好书可以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p><p>(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多读好书能够使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p><p>(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读好书,学习、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能够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解析】本题以全民阅读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选准角度,从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展开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