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10:10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的特点表明(  )</p><p>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p><p>②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p><p>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p><p>④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看,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文化与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说明</p><p>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p><p>②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p><p>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p><p>④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正确;文化有正误之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说法不准确,②不选;“文化的力量也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孕育出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说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③正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相融,但不是不可分割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年画由于题材狭窄、工艺落后、节令性强,因此仅能一息尚存,始终不能兴盛为一大产业。由此可见 </p><p>A. 文化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p><p>B.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C.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中未体现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关系,人民群众的作用,也未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所以B、C、D三项本身观点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春节期间,海南旅游市场做足“功课”迎接各地游客。该地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产品组合,丰富了游客来琼度假的产品。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撬动了海南旅游假日市场。材料表明(  )</p><p>①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p><p>②人们在旅游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p><p>③世界文化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p><p>④春节旅游让人们领悟了不同传统节日的韵味</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项错误,题中涉及的海南文化,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故排除。④项与题意不符,题中海南文化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产品组合,没有强调传统节日的韵味,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益广告“邻里守望”号召大家从身边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公民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p><p>A. 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科学文化修养</p><p>B. 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社会风尚</p><p>C. 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D. 提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志愿服务活动侧重的是道德素质,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A项排除;“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社会风尚”是针对社会来说的,与设问“对公民来说”不符,B项不选;“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针对国家来说的,不是针对公民来说的,C项不选;对公民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地名命名出现很多问题:乱取名、取怪名、取洋名,命名随意性增大;街区、道桥、车站以人名、企业名、商标名、产品名命名问题比较突出,命名商业化、庸俗化;一些房地产建设项目杜撰虚拟的“广告名”开展营销,“一地多名”“贪大求洋”“名不副实”问题严重;在城市不断建设扩张的同时,不少历史地名逐渐被弃用。上述种种乱象说明(  )</p><p>A. 地名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城市重要文化资源</p><p>B. 地名是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是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p><p>C. 在地名命名中应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地名文化内涵</p><p>D. 地名命名必须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杜绝与商业的联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针对材料中列举的我国地名命名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在地名命名中应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地名文化内涵,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选项不是给我们的启示,排除;D中的“杜绝与商业的联系”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铭记历史,警示后人,近年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多次展览。展览遴选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应图片、文物和档案,力求准确客观全面地展现历史原貌,使参观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表明(  )</p><p>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p><p>②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交融 </p><p>③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影响人 </p><p>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为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影响人,感染人,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项与题意不符;通过到举办展览,力求准确客观全面地展现历史原貌,使参观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表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影响人,也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④项符合题意要求;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该通知指出,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等,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广电总局这一做法(  )</p><p>①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p><p>②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净化语言环境的具体措施</p><p>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权益</p><p>④是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因此广电总局发出通知坚持纠正这一做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净化语言环境的具体措施。①②项符合题意;广电总局这一做法有利于规范和净化文化市场,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没有直接关系,③项说法与题意不符;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现象不属于腐朽文化,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湾特色庙会”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同时举行,并安排了台湾特色小吃与名优特产品展销。这一安排(  )</p><p>①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p>②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p><p>③说明了两岸交流以文化交流为主 </p><p>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p><p>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台湾特色庙会”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同时举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④适合题意;安排了台湾特色小吃与名优特产品展销,这一安排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②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合;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如果请你写一份“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的倡议书,应当运用的语句是(  )</p><p>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p><p>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p><p>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重点强调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而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因此②不符合题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它的地位,也体现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文化,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敬一丹深情宣读对救火英雄王锋的颁奖辞时,台下无数观众用掌声与泪水向这位平民英雄致敬。多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p><p>A. 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C. 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题中“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答案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AC表述错误,应是优秀文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p><p>①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 </p><p>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p><p>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p><p>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材料中“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体现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选D;②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多,越做越火,丰富了荧屏,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不少娱乐节目走向庸俗、低俗的倾向十分明显。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的文化本性。令电视从业者进一步盲目追求收视率,令有文化的观众疏离电视,进而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趋于狭隘,还让老百姓思想懒惰,沉没在低级的娱乐状态中。</p><p>材料二 中国媒体的基本职责应该是传承文明、进行人文教化。许多专家建议主管部门应尽早在我国开展媒体教育,指导观众增进对媒体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触、分析媒体信息。这不但涉及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还涉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就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化的东西。</p><p>(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p><p>(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这一问题。</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p><p>(2)①国家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②作为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履行其传承文化的义务。③作为个人,要提高辨别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p><p>【解析】本题以娱乐节目、媒体教育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p><p>(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欢乐,这是“喜”的一面;但庸俗、低俗的倾向十分明显,这是“忧”的一面。因此,材料一反映的是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这一问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从国家、媒体、个人三个角度分别去说明。从国家角度,考生可从国家要加强管理,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去说明;从媒体角度,考生可从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去说明;从个人角度,考生可从个人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正确处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等角度进行说明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