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9:56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他有过一段重要论述:“正如我们的灵魂是气,并且把我们结合在一起一样,气息和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xa0;</p><p>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xa0;&#xa0;&#xa0;          ④理念是世界的本原</p><p>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中阿纳克西美尼的“气体是万物之源”是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题肢②中陆九渊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题肢④中的“理念”是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题肢①③分别是赫拉克利特和荀子的代表性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范畴。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p><p>    A.意识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    C.意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自行产生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p><p>A.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p><p>B.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承认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不能否认相对静止</p><p>D. 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不能否认相对静止。C正确且适合题意;A D不适合题意,应排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观古今与须臾,抚四海与一瞬,这段话表明&#xa0;</p><p>A.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p><p>C. 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D. 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哲学是从特殊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一般规律,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而不是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C、D两项说法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p><p>A. 世界观践行方法论    B.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 世界观反映方法论    D.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p><p>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p><p>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p><p>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在不同处境下人们对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意识或认识,体现了意识或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这是因为意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局限性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惠州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城市水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破坏。为此,市政府出台政策,决定在今后五年,全力推进综合治理水环境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要得到根本改善,淡水河、潼湖水质氨氮、总磷力争达到Ⅳ类;西枝江、沙河、增江、公庄河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惠州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惠州。</p><p>材料二: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p><p>(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逐步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p><p>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惠州市政府实施相关措施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惠州,有利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p><p>(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家根据收入分配在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采取针对性措施调节收入的做法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用正确的方法指导收入的分配就是发挥正确意识指导作用的表现。</p><p>③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经济活动中,收入分配有其要遵循的客观规律。</p><p>④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在反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惠州治理水污染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国家有针对性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唯物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p><p>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惠州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惠州。该题的原理指向明确,考查学生对规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该题属于小切口、深分析型、原因类问题,要求原理方法论都要回答,对应的哲学理论要完整表述。主要用方法论对接材料的做法为什么正确。</p><p>第二问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学生在分析时,首先明确知识限定范围,不能超出辩证唯物论范围,其次要结合材料,回扣设问。学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分析说明其必要性;可以从意识的反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其做法的重要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曾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p>请阐述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所包含的内容。</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p><p>(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p><p>【解析】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属于直问直答类设问。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属较易问题,学生只要把相应知识记住并默写下来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