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最深层的道德支撑。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是</p><p>A.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 B. 作出正确文化选择的现实依据</p><p>C.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 D.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最深层的道德支撑,A适合题意;B不适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C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D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6月某大学学生进行了一组“语言的力量——凭借公益广告语的力量改变市民不文明行为”实验:针对学校附近的横穿马路现象,在同一路口摆出不同语气的交通警示标语,观察不同标语对行人横穿马路行为的影响效果,根据下列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257.2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2.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标语组别</p></td><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横穿率</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无标语组</p></td><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70.02%</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请走人行天桥”组</p></td><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69.78%</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走天桥比横穿平均只多花9.4秒”组</p></td><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60.96%</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你丑你横穿”组</p></td><td style="width:5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40.12%</p></td></tr></table><p> </p><p> </p><p>A. 同样的文化环境产生的文化影响并不稳定</p><p>B. 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和公共素养比较欠缺</p><p>C. “外在刺激”虽有效,未必能成治本之策</p><p>D. 城市管理应该减少人文关怀,多注重实效</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标语对行人横穿马路行为的影响效果的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语言作为“外在刺激”虽有效,未必能成治本之策,只有内化为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起作用,C符合题意。材料研究的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产生的不同文化影响,A与题意不符。材料只是针对个别群体的实验,不能得出全体公民素质低的结论,这也与事实不符,排除B。城市管理注重实效与注重人文关怀是可以统一的,D说法错误。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社会的变迁,春节出现父母到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逆向探亲”等新风俗,人们对“家”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亲人团圆,何处不是家?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p><p>①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p><p>②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p><p>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p><p>④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来说明的,与设问要求“从文化生活角度”不符,①不选;对“家”的概念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说明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正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对“家”的概念的新理解是在社会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有了新变化的基础上出现的,说明了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已超越小菜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韩国人认为回家陪妈妈腌泡菜是一种孝道,有人甚至从腌泡菜中悟出“幸福婚姻之道”。这反映</p><p>①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p><p>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 </p><p>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p><p>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p><p>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已超越小菜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说明了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故本题选A项。选项②④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答题。</p><p>【1】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p><p>①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②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p><p>③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④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2】听抗战老兵讲故事、观看抗日战争视频、抗战遗址、向国旗庄严敬礼……开学首日,各地中小学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开讲“开学第一课”。开展这些主题教育活动</p><p>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p><p>②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p><p>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影响 </p><p>④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D</p><p>【解析】</p><p>【1】试题分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伟大抗战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同时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伟大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不是以改革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伟大抗战精神并不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故排除。</p><p>【2】试题分析: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影响,同时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故入选。①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开展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不是为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日前,湖北省文化厅、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将楚腔楚韵的湖北大鼓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向)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试点工作。这表明</p><p>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p><p>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p><p>③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p><p>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p><p>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②;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排除;将楚腔楚韵的湖北大鼓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多所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试点工作,这表明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故题肢①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央文明办提出,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重阳之敬老,要在这些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p><p>①有利于彰显节日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p><p>②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p><p>③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p><p>④能够让道德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一直存在的,不是因为该主题活动而确立的,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该说法夸大了该主题活动的作用,故排除。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人们更好的理解节日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①②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指出:“传统节日的发展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这启示我们( )</p><p>①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p><p>②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p><p>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p><p>④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还发挥着积极作用,故排除;题肢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传统节日要面向未来,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要继承与发扬,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市为了使各城区学校更多的学生到现场参观科博会,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协商决定:由教育局团购门票,供城区学生周六、周日入场参观,学生凭学生证入场参观,如无学生证的,可持学校出具的证明入场。在组委会的有序组织下,学生们近距离的感受了科技的魅力,纷纷表示:“走进科博会展馆,仿佛置身于一座科技的殿堂。”</p><p>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谈一谈材料中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科博会,了解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p><p>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通过参观科博会,可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更能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我国科技成就。</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可以让学生主动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从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p>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科博会的科技产品和创新思想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p>【解析】本题以某市为了使各城区学校更多的学生到现场参观科博会,市教育局决定由教育局团购门票,让学生参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谈一谈材料中市教育局和组委会做出相关决定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要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故本题中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角度、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角度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于2015年9月17日至9月20日在四川绵阳成功举办。本届展会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开放合作”。</p><p>博览会首日,国际电子信息发展论坛在科创园区创新中心举行。工信部陈司长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三点重要内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了我国科技不断进步,同时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我国产业生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步转变;第二,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比如绵阳本土的长虹和九洲,它们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三,如果我国科技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力的开拓,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科技全面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就可以早日落到实处,到时候中华民族也就能昂首世界民族之中。”</p><p>结合材料中陈司长的观点,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注重科技的发展。</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了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优秀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我国产业生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步转变。</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比如绵阳本土的长虹和九洲,它们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p><p>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科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可以全面支撑制造强国建设,使中华民族也就能昂首世界民族之中。</p><p>【解析】本题以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于2015年9月17日至9月20日在四川绵阳成功举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注重科技的发展。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角度分别展开说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其次,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角度说明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次,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说明发展科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p><p>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古代“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要用先进文化塑造我们的人生。先进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②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③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p>【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竹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从先进文化塑造人生(先进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方面来组织答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