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9:29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29日,“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湖南大学举行。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张岂之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     (    )</p><p>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p><p>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p><p>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p><p>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④项符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而不是结果,②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16日-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址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这是因为(    )</p><p>A. 中国是推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主导力量</p><p>B. 互联网时代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p><p>C. 各国在互联网发展方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p><p>D. 网络主权是一国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国不是推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主导力量,A项不选;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一致的,B项不选;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我国与其它国家合作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各国在互联网发展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C项正确;网络主权是一国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不是国家间展开网络合作的原因,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电子图书的阅读用户已超过7 900万,超七成网民都有阅读电子图书的习惯。 据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到整个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主要体现了(  )</p><p>A.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p><p>B. 文化与经济相互独立地存在、发展着</p><p>C.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p><p>D. 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巨大的产业蛋糕给电子书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主要体现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正确且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说法错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四有”公民,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p><p>(1)简要阐述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p><p>(2)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一个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p><p>②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一个民族或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p><p>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2)①文化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文化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和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搞好文化传承。</p><p>②我们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③书法、绘画、古典诗词、传统工艺等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继承,并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创新),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p><p>【解析】本题以我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简要阐述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以及意义的相关知识。故首先可以从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的角度说明它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我们要大力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可以从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p>(2)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文化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及要认真学习和继承,并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相关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近几年,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数量不断减少。“退路进店,还路于民”“影响市容,亟需整治”,一些城市的粗放式管理让报刊亭日显尴尬。在报刊亭买一份报纸、购一本杂志,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文化之窗”,成了很多人的心声。</p><p>材料二  某市政府在部分居民中就“如何建好报刊亭”展开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该市政府融合城市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报刊亭多元化外观,将其建成集“缴费通、邮政通、票务通、商品通”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站,从而使报刊亭重新焕发生机。</p><p>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留住报刊亭的价值。</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留住报刊亭,能传播城市文化,传递城市文明。</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办好报刊亭,能纂荣城市文化消费市场。</p><p>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留住报刊亭,能够提高城市文明品位,提高文化软实力。</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留住报刊亭,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⑤留住报刊亭,有利于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p><p>【解析】本题以留住城市报刊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留住报刊亭的价值,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是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备受推崇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p><p>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作为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成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对不少人而言,家风甚至决定了他的一生。有人据此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p><p>“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p><p>&#xa0;</p></div></div>
<div><p>【答案】示例一</p><p>认同。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p><p>不同的家风,对人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优良的家风,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情神力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家风,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当前大力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p><p>示例二。</p><p>不认同。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p><p>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受家应环境的影响,还受国家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和主动接受多种文化熏陶的过程。</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于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等知识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的观点。如果考生赞同该观点,即承认家风对人的主要影响,则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来分析;如果不赞同,则要指出除了家风对人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等方面的影响。</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