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9:21

吉林省榆树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兄弟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他们第一尝。”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筷子谜语,这说明(    )</p><p>①意识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p><p>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p><p>A. ② ③    B. ① ②    C. ① ④    D. ③ 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①选项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选项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题目中,我国民间流传的筷子谜语说明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故③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  </p><p>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r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p><p>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r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p><p>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③ 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地球的转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有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故①②④入选。③选项强调人类社会与题意无关。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p><p>A.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p><p>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故D选项入选。A、C选项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p><p>A. 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p>B. 都揭示了寞理具有主观性</p><p>C. 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p><p>D. 藤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是错误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面对同一客观对象,由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看法。由此可见,ABD项错误; 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p>A. 客观实在性    B. 联 系    C. 运 动    D. 实 践</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p><p>A. 运动离不开物质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意思是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故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选项入选。A、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C选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伯乐著《相马经》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A.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p><p>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p><p>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p><p>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伯乐的儿子继承了伯乐的经验而去相马,结果失败,这说明不能迷信他人的经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A项不选,B项正确;材料中伯乐的儿子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参与了实践,故C、D的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这段话告诉我们(   )</p><p>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p><p>B.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p><p>C.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p>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 这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项符合题意;B项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C项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错误,因为哲学也是错误的哲学;D项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   )</p><p>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B. 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p><p>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p><p>D.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得到心爱的东西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被萧伯纳看成是悲剧,却被周国平看成是快乐,可见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主观因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D。A、C不符合题意。B说法明显错误 ,故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p><p>A. 夸大了物质运动    B. 否认了相对静止</p><p>C.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 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根据题意,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表明人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与第一次踏进的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看到了物质的绝对运动性,故D选项正确入选。其他选表述错误,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p><p>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于存在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    D. 意识决定存在的变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为在北方象很少见,所以北人不梦象,象多在南方水乡而驼很少见。所以南人不梦驼。故A选项入选。B、C选项没有体现。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朝三位诗人描写黄梅时节气候时别有一番情趣,司马光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而曾纡确说“梅子黄时日日晴”,最有趣的是戴复古折中的说法“熟梅天气半晴阴”。这些看法的差异性说明(    )</p><p>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p><p>B. 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p><p>C. 意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p><p>D. 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三位诗人同样是描写黄梅时的节气,司马光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而曾纡确说“梅子黄时日日晴”,最有趣的是戴复古折中的说法“熟梅天气半晴阴”。这些看法的差异性说明意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故C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B选项错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p><p>A. 物 质    B. 意 识    C. 客观事物    D. 客观存在</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天体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______的分歧。(    )</p><p>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p><p>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张衡观点中的“元”指的是“元气”,把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朱熹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理”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这两种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完成下面小题。</p><p>【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p><p>A. 机械唯物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C. 辩证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p><p>【2】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xa0;&#xa0;&#xa0;&#xa0;)</p><p>A. 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p><p>B. 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p><p>C. 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p><p>D. 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A</p><p>【解析】题目中,赫拉克利特认为,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他将“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均错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row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旧唯物主义</p></td><td rowspan="2"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102.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td><td style="width:12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5" style="width:1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不同点</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本质</p></td><td style="width:102.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p></td><td style="width:12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自然观</p></td><td style="width:102.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朴素论、唯物论,没有科学依据</p></td><td style="width:124.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的,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缺少辩证法思想</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既唯物又辩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社会历史观</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心史观。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抹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唯物史观。既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又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既唯物又辩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缺少辩证法思想)</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唯物又辩证)</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历史使命</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237.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解释世界</p></td><td style="width:10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性是其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不仅要说明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变革和改造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相同点</p></td><td colspan="3" style="width:3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在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p><p>A. 客观物质性</p><p>B. 能动性</p><p>C. 社会历史性</p><p>D. 直接现实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描述的观点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要受到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时期实践的工具是不同的,因此否认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正确;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活动的三要素是客观的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都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A不符合题意;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不符合题意;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将人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专家提醒,治疗睡眠障碍最重要的是放宽心,学会释放压力,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p><p>A.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B.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p><p>C.意识活动总是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p><p>D.意识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唯一机能</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A符合题意,应选;正确的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B错误;C、D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p><p>A.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p><p>C. 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摸着石头过河”强调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BC与题意不符,应排除;应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哲学的本义是指</p><p>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的含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故D观点符合题意,A、B、C均不是哲学的本义,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强调(    )</p><p>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说明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p><p>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p><p>(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民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p>(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p><p>【解析】本题以中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例如,材料中,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民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考生可以从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记忆的保持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下图)。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时的,开始时候很快,一定时候后几乎就不在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由此,我们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学习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p><p>请结合《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6b2d8220/SYS201801022035336881155502_ST/SYS201801022035336881155502_ST.001.png" width="352" height="20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3分)</p><p>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遗忘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分)</p><p>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根据遗忘的发展规律,在学习后的1~24小时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3分)</p><p>④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遗忘规律,据此把握复习的最佳时间”说明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3分)</p><p>【解析】试题分析:</p><p>试题分析:首先看设问,要求我们用哲学的知识回答,有了知识的范围,我们再来看材料,材料一开始便讲了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我们立刻就应想到哲学中的规律一词,细读后面的材料不难看出,具体阐述了人的遗忘规律的特点,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哲学中的规律知识去作答。提及规律,首先应该想到规律的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而人的思维,人的遗忘也属于这一范畴。在哲学中,规律除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人的遗忘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是自然存在的,那么规律的客观性也可以用来解答本题。谈到规律的客观性,立刻想到对于这样的客观性,我们人类可以怎么做,材料中针对人的遗忘这一规律给出了相应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那么转化为哲学语言便是,人在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么一来全题的解答思路就趋于完整,再进行加工整理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后果,最终形成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理念”;由于人们的努力,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特别是一些人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今天,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p><p>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p><p>(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p><p>(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p><p>(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人们转变了经济发展观念,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p><p>(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p><p>【解析】本题以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即可。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以及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林省榆树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