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8:42

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出席中国人民抗战纪念大会前夕,面对日本某些政要罔顾历史真相而做出的质疑、批评与职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义正辞严地回应道:“回顾历史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训非常重要,同时也应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就是我接受习近平主席邀请访问中国的原因。”潘基文秘书长的严正回应,从哲学角度说明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   )</p><p>①坚持客观真理,尊重历史事实     </p><p>②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p><p>③吸取历史教训,着眼未来发展     </p><p>④以历史真相为基础,统一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从材料:“回顾历史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训非常重要。”可以看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客观真理,尊重历史事实,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①②选项说法符合题意,应选。③选项不是哲学角度。④选项说法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 “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 剑”、“揠苗助长”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p><p>A.产生于人们的正确思考</p><p>B.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p><p>C.源于自发的世界观</p><p>D.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哲学产生于我们的社会实践。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些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就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故ABC项错误。本题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再长的路,一步步走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从哲学看,这是因为</p><p>A.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B.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p><p>C.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再长的路,一步步走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该观点看到了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需要一步一步的完成,而不能一蹴而就。故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的哲学原理。故B选项入选。A、C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表述错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70b7ba68/SYS201801022039477765279507_ST/SYS201801022039477765279507_ST.001.png" width="205" height="2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否认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B. 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p><p>C. 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 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吃水果有利健康的说法本身没有错误,但问题是,老虎属于肉食动物,是不吃水果的,因此说老虎吃水果也有利于健康是不正确的,因此没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否定了联系是有条件的,多样的。题目漫画中没有涉及到矛盾的普遍性以及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以及事物的转化,排除A、C、D选项。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说的是: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谈到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了解时说:“西方对唐朝诗人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就是写月亮的,杜甫是写大众的,而王维是写悲哀的。”中国与西方对同一诗人有不同的理解,反映了(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70b7ba68/SYS201801022039479952649536_ST/SYS201801022039479952649536_ST.001.png" width="236" height="15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差异根本上来自于实践的差异性</p><p>③人们的实践水平决定着人们的认识水平  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漫画中,西方人读到中国古诗的时候,认为李白是写月亮的,杜甫是写大众的,而王维是写悲哀的,这与中国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说明了认识的差异根本上来自于实践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故②④入选。①选项表述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只会有一个真理性的认识。③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xa0;</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70b7ba68/SYS201801022039481672520975_ST/SYS201801022039481672520975_ST.001.png" width="67" height="6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70b7ba68/SYS201801022039481672520975_ST/SYS201801022039481672520975_ST.002.png" width="256" height="16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挫折和困难    B. 要做好量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p><p>C. 只有避开矛盾才能顺利地实现目标    D. 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漫画中,“成功的路不是单行线,走不通要记得转弯”,即告诉我们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去正确地对待,故A选项入选。漫画中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排除B。C选项“避开矛盾”的表述错误。D选项与漫画主旨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农村秸秆焚烧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如何让秸秆变废为宝?某村村民试验利用小麦秸秆栽培食用菌获得成功,他们把麦秆贮存起来,粉碎后加入水、石灰、牛粪等原料,经过高温发酵后成为营养基,利用大棚接种装袋发菌,每个大棚平均产值在7万元左右,每亩小麦秸秆可实现价值7000元以上。这一事实说明</p><p>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p><p>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p><p>③主观创造性是实现变废为宝的前提条件</p><p>④事物联系条件的改变,可以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联系、矛盾等知识。材料中村民根据秸秆的属性,用联系的观点变废为宝,实现了秸秆的价值,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联系条件的改变,可以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③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这是是实现变废为宝的前提条件。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p><p>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p><p>③掩耳盗铃——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理在事先”属于唯心主义,断章取义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① 。②选项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掩耳盗铃”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排除③。④选项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70b7ba68/SYS201801022039488234260881_ST/SYS201801022039488234260881_ST.001.png" width="209"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 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p><p>C. 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D. 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漫画中,该人虽然根据“亡羊补牢”的原则,对羊圈进行补救,但是他先行补救的是没有羊的羊圈,而有羊的羊圈却置之不理,说明了该人只是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关于汉字“射”与“矮”,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身为一寸,自然是矮,而委派矢出,自然为射,所以这两个字误读了。有人却认为古人射箭时常半蹲,故身寸,而委的常用意是弯曲、不能伸直,自然就是矮,所以两字并未误读。专家指出,甲骨文中“射”的造字本义是用弓弦将箭只弹出,攻击远处目标,而“矮”的造字本义是因为背负沉重的箭筐而弯下腰。所以两字并非误读,而是由甲骨文向金文转变的时候误写了。这说明</p><p>①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没有确切结果的循环过程</p><p>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个体差异性</p><p>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中“没有确切结果的循环过程”的表述错误。③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人们对汉字“射”与“矮”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的人认为这两个字是误读了,有的人认为两字并非误读,而是由甲骨文向金文转变的时候误写了。这说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②④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某市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与交通”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创新实现约租车与巡游出租车的共同发展,巡游出租车主要提供基本服务,约租车可以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优势,弥补巡游出租汽车供应的不足,成为巡游出租汽车的有益补充。这一创新历程表明(    )</p><p>A. 创新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p><p>B. 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p><p>C.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p>D.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新出现的事物并不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说法错误,A项不选;巡游出租车主要提供基本服务,约租车可以弥补巡游出租汽车供应的不足,这里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体现了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B项正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项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项说法不准确。</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p><p>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物排放第一、水污染物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的河段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有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p><p>材料二:光明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由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24位政府、企业、金融界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孕育经济增长:全球新气候经济报告》,报告研究长达一年,由中国、印度、美国、巴西、韩国、欧洲和非洲的著名研究机构共同完成。报告认为,在未来15年,约90万亿美元将投资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这将为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实现低碳领域投资的增长,从而为就业、医疗、企业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多重效益。报告还提出了包含10个政策建议要点的《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p><p>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就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提出合理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p>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居民就业收入等之间的固有联系,善于分析和把握影响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各种条件,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动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p><p>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以创新精神推动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各种利益冲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既要各方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落实应有责任,又要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善环境保护法,着重解决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应对气候变化、孕育经济增长:全球新气候经济报告》的发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就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提出合理建议。本题答题的范围明确,即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即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故首先可以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说明我们要正确认识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收入等之间的固有联系;其次,可以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然后分别从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状态两个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p><p>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p><p>运用矛盾分析的观点,说明在国家治理中应怎样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作为治理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不可相互替代,都应发挥作用。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要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p><p>②在国家建设中,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各有其特殊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各有其功能,必须坚持两点论,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p><p>【解析】本题以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分析的观点,说明在国家治理中应怎样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解答本题,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即可。本题中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