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富有经历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与自己经历有共鸣的中外经典美文。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引起观众广泛共鸣,引发观众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p><p>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 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p><p>③迎合观众的喜好是文化发展的使命 ④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比文化精神更重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朗读者》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清流”,是因为它把“朗读”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引起群众的共鸣,使文化更富有生机与活力,①正确;《朗读者》节目“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引起观众广泛共鸣,引发观众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这说明它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故而成为“一股清流”,②正确;迎合观众的喜好并不是文化发展的使命,③错误;不能说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比文化精神更重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的公示》,公示名单中河北省共有88个村落榜上有名。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因为( )</p><p>①这些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p><p>②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p><p>③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p><p>④传统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①不合题意,传统建筑被称为是凝固的艺术,传统村落属于传统文化,但是说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不合适;②符合题意,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③不合题意,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不是为了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④符合题意,传统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10日下午,取保就医的65岁“气功大师”王林因病死亡。靠“招摇撞骗”敛财的几位大师近期先后“出事”,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大师竟然有众多拥趸,且“粉丝”中不乏名人。这再次警示我们,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家园,越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健康的信仰。这一警示的文化依据是</p><p>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影响个人发展</p><p>②文化塑造人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③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让物质文明更有意义</p><p>④价值多元化时代,需要健康文化信仰的指引</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物质财富相对富裕的当下,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体现了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受落后文化的影响,部分人成为招摇撞骗“大师”的拥趸,这体现了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这警示我们,要让物质文明更有意义,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发展,①③正确;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表述错误;④是对题意的重复,不是依据,不选。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征是人类厉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精神</p><p>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中华民族之魂 </p><p>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p><p>③是对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和丰富发展 </p><p>④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④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中华民族之魂,①项说法错误;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和丰富发展,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按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多位受访学者强调,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旨在</p><p>①还原抗战历史过程,真正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p><p>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p><p>③使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p><p>④消除公众对历史认识的差异,讲好中国故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还原抗战历史过程,真正体现对历史的尊重,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公众对历史认识的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p><p>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p><p>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p><p>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表明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①②说法符合题意。③中民俗节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说法不对。④中民俗节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不对。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p><p>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p><p>②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p><p>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p><p>④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使其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故选项②正确,并排除选项①;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使其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做法,故选项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25日,“山水·心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演展”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集中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p><p>①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果</p><p>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p><p>③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p><p>④引领主导世界文化潮流</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山水•心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演展”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集中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此次活动属于中华文化“走出去”,而不是“引进来”,应排除①;④说法错误,错在“主导”;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017年深圳文博会上,青岛出版社推出了VR阅读数字内容资源库,内容包括云冈石窟、三峡、三江源以及民俗系列,通过VR阅读的形式,增加读者的人文体验,受到参观者的追捧。这表明</p><p>①生产力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内容和性质</p><p>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③VR阅读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p><p>④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革</p><p>A. ①②</p><p>B. ①③</p><p>C. ②④</p><p>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播的方式。①说法错误,生产力发展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②说法正确,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不合题意,VR阅读已经成为现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说法错误;④符合题意,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了;故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语文作文“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这体现了国家对规范汉字的高度重视。国家重视规范汉字( ) </p><p>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②有利于提高我国学生的母语水平 </p><p>③加重学习负担,不利于文化继承 ④有利于人们思想文化的正常交流</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国家重视规范汉字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但与中华文化的创新无关,①不选;国家重视规范汉字有利于提高我国学生的母语水平,②正确;“加重学习负担,不利于文化继承”观点错误,③不选;国家重视规范汉字有利于人们思想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18日,86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中国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一些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证。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摄影、雕塑、论坛、影视等活动和作品反思战争、呼唤和平。从文化角度看,这表明( )</p><p>①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p><p>②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引导人们反对霸权强权,维护和平秩序 </p><p>③文化反映政治并对政治产生反作用 </p><p>④文化总是落后于社会生活</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摄影、雕塑、论坛、影视等活动和作品反思战争、呼唤和平”这表明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①正确;“反对霸权强权,维护和平秩序”是从政治生活角度而言的,不是从文化角度而言的,②不选;人们通过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反思战争,呼唤和平,这表明文化反映政治并对政治产生反作用,③正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落后于社会生活,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p><p>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p><p>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p><p>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展示了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①项符合题意;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 个汉字认识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④项符合题意;包容性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主旨不符,②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从“家风”入手做文章,恰能将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通过观众的参与,传递丰富、朴实、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家风是什么?央视记者在问路人;电视机前,我们在问自己。”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表达了众多观众的心声。这说明( )</p><p>①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p><p>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p><p>③大众传媒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方面有重要作用</p><p>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p><p>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而不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因此①表述错误,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④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来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②③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书法历经千年魅力弥新,纸张间延续美丽:“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 )</p><p>①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是民族精神的结晶</p><p>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书法历经千年魅力弥新,纸张间延续美丽,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横、竖、撇、勾、点体现了汉字的书写笔画,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下列选项最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的是 </p><p>A.学以致用 B.学海无涯 </p><p>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D.温故而知新</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对“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即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学海无涯,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某公司提出“智谷产业”的新概念,欲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快速增长的文化创意生产、创意成果数字出版、文化类产品和产权交易的生态产业链。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彰显</p><p>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突出作用</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文化产业的消费渠道实现</p><p>④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应该得到扶持和倡导</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某公司提出“智谷产业”的新概念充分说明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突出作用,进一步佐证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故③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故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p><p>年味,骨子里是一种丈化的味道。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剪窗花、写春联、乐团圆、耍社火、放花灯,红彤彤的中国年,澎湃着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再次萦烧在人们心头。即便“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p><p>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意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心中。人生自有诗意,时代呼唤新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p><p>(2)某校高三(1)班同学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后,深受启发,同学们对学习古诗词表达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请你为该班同学如何学习古诗词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并指出文化生活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大众传媒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所产生的效应充分显示了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词丰富的国度,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在实践中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了古诗文的教育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p><p>(2)如:古诗词每日一诵;诗词赏析;诗词朗诵比赛等。</p><p>【解析】本题以《中华诗词大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所产生的效应充分显示了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了古诗文的教育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等角度进行说明。</p><p>(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开展诗词赏析活动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p><p>【点晴】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喀什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高台民居,在每年的旅游季节,都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专程来此参观维吾尔族用土法炼制的土陶制品。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经过当地文化、文物等部门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搜集整理出来,成为喀什市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载体,使喀什市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p><p>材料二 长征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毛泽东的长征诗词。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长征组诗,生动地反映了红军辗转曲折的艰苦历程,艺术地再现了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图景。开篇之作《清平乐·会昌》,毛泽东尽管为革命前途忧心如焚,却道出“风景这边独好”之志。湘江之战,面对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惊回首”、“天欲堕”,但“万马战犹酣”,《十六字令》展现了红军饱满的战斗激情,为党和红军鼓舞了士气。《七律·长征》将所有困难豪情万丈地“等闲”视之,激发了红军对光明前景的信心。这些诗词绘就了波澜壮阉的壮丽画卷,不仅是长征战况的生动诠释,更是长征精神的诗意表达,感染和激励了中国和世界的千千万万人、世世代代人。</p><p>(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阐述喀什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p><p>(2)结合材料二,分析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创作蕴含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喀什市历史文明的演进,也有利于展现喀什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喀什市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喀什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喀什市整体经济实力。 </p><p>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在长征中获得了诗词创作的灵感,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展现了红军饱满的战斗激情,艺术性地展示了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图景。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毛泽东诗词表达了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魄和乐观自信的万丈豪情,弘扬了士气,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p><p>【解析】本题以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和毛泽东的长征组诗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喀什市历史文明的演进;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喀什市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喀什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喀什市整体经济实力等角度进行说明。</p><p>(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长征的伟大实践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毛泽东诗词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等角度进行说明。</p><p>【点晴】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结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记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表现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是判断文化创新是否正确的标准,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一关系与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极为相似,可结合起来记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不仅是争夺出生地,连墓地也争。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博士马仪亮认为,“这表面上是争名,归根结底还是在争利。短期而言或许对少数地方知名度提高和经济发展有所助益,一旦争到名人故里,将会提高地方知名度,并获得客观的旅游收益。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空间,使得各地乐此不疲,一些地方政府也因此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推手。”</p><p>材料二 从尧、曹雪芹、李白、墨子的故里之争,到赵云、大乔小乔故里之争,乃至观音、孙悟空,甚至西门庆,从历史名人、神话传说到虚构人物,但凡有些名气,哪怕是臭名昭著的所谓“名人”,都成了被争夺的对象。</p><p>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1)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的传承的角度,简要评析“名人故里”之争。</p><p>(2)你是否赞同争夺“名人故里”现象?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一个地方通过“名人故里”来渲染文化氛围、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无可厚非的,正确的。② 从文化的传承角度讲,争夺“名人故里”目的如果真的是在于膜拜祖先,弘扬正气,传承文明,这对于传承文明和传承文化是极有意义的行为,是对精神资源的开发,它对于振奋民众的精神,促进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③ 如果是单纯利用名人作为噱头经营旅游,把文化传承“功利化”,就会衍生低俗化、庸俗化,是对中华文明的损害,甚至借文化名人、文学人物搞出许多不雅消费,这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p><p>(2)答案一:赞同。争夺“名人故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p><p>答案二:反对。争夺“名人故里”实质上是争抢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兴建假文物,过度的商业炒作,破坏了文化遗产;炒作的负面文化现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p><p>【解析】本题以“名人故里”之争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一些地方通过“名人故里”来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无可厚非的,正确的; 从文化的传承角度讲,争夺“名人故里”目的如果真的是在于膜拜祖先,传承文明,这对于传承文明和传承文化是极有意义的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如果是单纯利用名人作为噱头经营旅游,把文化传承“功利化”,则是对中华文明的损害,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回答。</p><p>(2)本题考生可选择赞同也可选择不赞同。如果赞同,考生可从争夺“名人故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说明。如果反对,考生可从争夺“名人故里”实质上是争抢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过度的商业炒作,破坏了文化遗产;炒作的负面文化现象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