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必修)试卷
题型:※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量变必然引起质变。</p><p>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试题分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本题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p><p>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C.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而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唯一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正确但都不是题干的原因,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p><p>A. 量变与质变 B. 事物的质变</p><p>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事物的运动变化</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C选项入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故排除A、B。D选项错误,不是发展的实质的表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p><p>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p><p>C.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D.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感情,何事景物”强调了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感情”和“景物”,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B项正确;A、C、D项描述的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p><p>A. 只有保持静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p><p>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要促成质变</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知识。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规律能被认识、能被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大、中、小所有学段教材中的“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修订的哲学依据是</p><p>①历史事实会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变化 ②历史事实是修订的唯一可靠的根据</p><p>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伴随着谬误修正的过程</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大、中、小所有学段教材中的“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这一改修订的哲学依据是尊重历史史实,历史事实是修订的唯一可靠的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②③项符合题意;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变化,①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真理发展的过程并不是谬误修正的过程,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