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地质灾害一直是人类的一大烦恼。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让人们束手无策、损失惨重。人们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说明 </p><p>①正确认识世界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②顺应自然才能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p><p>③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说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顺应自然才能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正确认识世界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排除;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地理大发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在地圆学说的指引下,哥伦布开辟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横渡大西洋,穿越美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材料蕴含的哲理是</p><p>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方法论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就不同</p><p>③世界观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④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 “在地圆学说的指引下,哥伦布开辟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横渡大西洋,穿越美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说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选项③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是因为 ( )</p><p>①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p><p>②新生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p><p>③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比旧事物更具有优越性 </p><p>④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它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③④均是对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原因的分析,适合题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我们不能以时间先后判断,排除①;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作为一名公民,要多些主见,少些盲从;多些理性,少些冲动。要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及时举报,坚决不做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帮凶”。这是因为谣言违背了 ( )</p><p>A. 真理的具体性 B. 真理的多样性 C. 真理的条件性 D. 真理的客观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谣言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与人所处的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材料说明</p><p>A. 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相符的主观映象</p><p>B.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p><p>C.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D.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梦是一种潜意识,与人所处的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欧几里得提出的数学定理,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19世纪初,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黎曼提出:在球型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p><p>①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 ②具体的、发展的 </p><p>③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 ④有条件的、相对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①观点错误;题干说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并不等于180°,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②④适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p><p>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r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br />④运动是有规律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符合题意;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运动是有规律的,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是 ( )</p><p>A. 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交替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D.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和现象的关系实质上是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就认识方法上来说,本质和规律不是能够直接认识到的,而必须通过理性的反思和把握,现象和表象是能够直接认识到的 ,比如看、听、问就能够认识,属于人的感性认识范围。A是现象,不是规律,排除;B是唯心主义观点,不适合题意;D是偶然的联系,不适合题意;C是人类社会的规律,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知识匮乏,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这种超人的力量便是天。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材料表明</p><p>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哲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p><p>③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④人们的世界观可以上升为哲学</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我国古代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说明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故选项③符合题意;“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说明人们的世界观可以上升为哲学,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①②说法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 )</p><p>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p><p>C.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题干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C正确;A本身正确,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规律,忽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D说法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哲学观点中,与漫画中的观点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efe3cceb/SYS201801022053520293793860_ST/SYS201801022053520293793860_ST.001.png" width="186" height="1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p><p>C. 物是观念的集合 D. 存在就是被感知</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认为有没有悬崖由人决定,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由此可见B当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中的主人翁错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97371ed3/SYS201801022015507653267925_ST/SYS201801022015507653267925_ST.001.png" width="238" height="1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p><p>①没有做到主观必须要符合客观 ②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p><p>③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意志 ④否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是漫画类选择题,考生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想要10环就10环” 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意志,没有做到主观必须要符合客观,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以下名句与其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p><p>A.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p><p>B.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荀子·大略》</p><p>C.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苑·政理》</p><p>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不适合题意;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这体现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B不适合题意;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适合题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兴趣爱好的重要性,体现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D不适合题意。</p><p>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目标》(作者;方汉)提醒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p><p>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efe3cceb/SYS201801022053524200135329_ST/SYS201801022053524200135329_ST.001.png" width="232" height="1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p>C. 重视量的积累,从小事做起 D. 着眼部分,发挥部分的统率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漫画《目标》提醒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从小事做起,朝着目标不断前进,C适合题意;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p><p>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p><p>B.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p><p>C. 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p><p>D.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p><p>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p><p>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p><p>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p><p>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原有的联系,调整和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联系,①④适合题意;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③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p><p>①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②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④人们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④是本题的原因,适合题意;②③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不是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S镇地处“蜀南美地,云溪古韵”的永宁河畔,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斑竹林、洞沟河、仙人岩、汉代岩墓群、望乡台、云台寺等可供开发的自然景观资源分布其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镇政府立足镇情,重新审视定位区域旅游发展,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创新整合镇内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旅游名镇。根据镇内旅游资源分布实际,紧扣“生态特色、民俗文化、休闲游憩”的发展主题,构思旅游精品线路。经过多年努力,该镇已被打造成为一个集水上观光、宗教活动、民俗休闲及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城镇。</p><p>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该镇在打造生态旅游城镇过程中为什么要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该镇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主动选择有利于本地发展的产业方向,目的在于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该镇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有利于正确指导地方经济发展。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有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和群众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p><p>【解析】本题以S镇打造成为一个集水上观光、宗教活动、民俗休闲及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城镇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该镇在打造生态旅游城镇过程中为什么要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故主要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角度,说明该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选择有利于本地发展的产业方向,目的在于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角度说明该镇科学规划、绘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有利于正确指导地方经济发展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p><p>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p><p>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p><p>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识记和理解,属课本基本原理的运用,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并简单结合材料阐释一下即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运用上述原理结合材料内容简单概括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p><p>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重视量的积累,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不断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p><p>【解析】本题以公民的道德责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承担道德责任,才能不断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早日实现中国梦等角度来说明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