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油田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哲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p><p>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p>④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①说法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田忌赛马”“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p><p>A. 古典文献的流传 B. 人类的实践活动</p><p>C. 哲学家充满智慧的意识 D. 人们的主观想法</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产生。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田忌赛马”“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幵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p><p>A. 客观实在性</p><p>B. 主观创造性</p><p>C. 能动性</p><p>D. 相对独立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神舟十一号的发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幵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故C选项入选。A选项每月有体现。B、D选项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柏拉图曾说过“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培根也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这些观点表明</p><p>A.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C. 真理与权威相互排斥 D. 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B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C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D选项错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题目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培根的观点均表明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A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8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进步思想家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了猛烈进攻,从而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这说明</p><p>A.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B. 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扱作用</p><p>C. 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推动作用</p><p>D.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强调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C项符合题意;A项没有回答出哲学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对社会变革起积扱作用,B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从网络流行语兴起以来,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出现。“供给侧”、“工匠精神”、“洪荒之力”在2016年网络流行语中排行前三位,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语了,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p><p>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p><p>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p>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表明物质决定意识,①题肢入选。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出现表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题肢入选。②题肢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认识的变化,③题肢强调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题干无关。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画饼充饥》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a9d1467c/SYS201801022043331137325583_ST/SYS201801022043331137325583_ST.001.png" width="125" height="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B.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p><p>C. 物质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p><p>D.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中,坐在沙发上的人拿了一个“画”在宣传册上的“饼”给后面的孩子吃,故该主人公的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故D选项入选。A、C选项与漫画主旨无关。B选项表述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人民</p><p>日报》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一律改为14</p><p>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一修改说明</p><p>A. 历史教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p><p>B. 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p><p>C.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p><p>D. 认识就是自我推翻的过程</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一修改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C适合题意;历史教材要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A错误;B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是人类对茫茫宇宙进行探索的重要部分。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并对理解星系和类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进一步佐证了( )</p><p>①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p><p>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p><p>③人的意识只有突破规律的制约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p><p>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番人们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了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此番的发现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这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人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不选;“突破规律的制约”观点错误,意识也没有直接现实性,③不选;人们能够发现双黑洞,这说明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进一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消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天</p><p>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新发现2颗脉冲星(脉冲星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宇宙中最合适的定位系统)。上述发现证明了 </p><p>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p><p>③上帝创世说是荒诞的 ④人们可以创造物质运动的规律</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消息,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2颗脉冲星。上述发现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可知性;故①②入选。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表述错误,人们不能创造规律。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的7天对美国访问,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表述定位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省去了“不冲突、不对抗”六个字,说明两国元首达成新的战略共识,两国冲突对抗的概率下降了,也显示了中美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从哲学上可以看出( )</p><p>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p>②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对中美关系认识在不断颠覆中发展</p><p>③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如实的反映 </p><p>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两国元首达成新的战略共识,两国冲突对抗的概率下降了,也显示了中美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④适合题意;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如今,微信成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空间的延伸,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微缩景观。有人说,一个人的朋友圈出卖了他的性格。发鸡汤的人,正能量满满;发段子的人,喜感满满;发情感的人,情怀满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p><p>①朋友圈内容是脱离实践的个人创造</p><p>②朋友圈的内容体现了个人生活现状</p><p>③客观生活状况决定朋友圈的内容</p><p>④生活现状与朋友圈的内容彼此不能分离</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客观生活状况属于物质的范畴,朋友圈的内容属于意识的范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故客观生活状况决定朋友圈的内容,朋友圈的内容体现了个人生活现状,②③适合题意;朋友圈内容不能脱离实践,①是错误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22日,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填补了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技术空白,其成果对于我国掌握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情况,对于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p><p>①只有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p><p>②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p><p>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p><p>④认识总是能够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说明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随着通胀回落、经济下滑,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预防通货膨胀转向预防通货紧缩。国家货币政策的转变表明( )</p><p>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C.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p><p>D.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央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国家货币政策的转变表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故D选项入选。A、B、C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词汇:友谊的小船】是最近主流社交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语,来自于漫画作家喃东尼最开始创作的“友谊的小船”。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流行词语的出现说明</p><p>A. 物质是客观的,意识也是客观的</p><p>B.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p><p>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p><p>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流行词语的出现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各种流行词语都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C项符合题意;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A项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B项笼统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内容,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反映意识形成前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是( )</p><p>①含羞草受到人们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合闭</p><p>②海参遭遇天敌时会“献出”自己的内脏,供其食而自逃</p><p>③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破碎</p><p>④科研发现某些星系中造星运动趋于停止的原因</p><p>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因此,能反映意识形成前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正确顺序应是③—①—②,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④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p><p>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r />②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r />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④项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经久不衰的诗篇反映了( )</p><p>A.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B.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C.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p><p>D.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B、C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该诗中描写了城外武侯诸葛亮的祠堂以及描写了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A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p><p>A. 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p><p>B.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C.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p><p>D.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特征。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新起点”,体现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选B;A不选, 因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在到实践的过程,而不是由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C表述过于绝对化;D错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 GDP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有人称GDP及其相关数据资料就象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们把经济驶向关键的目标。但是,关于GDP的诟病由来已久。如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等等。而民众呼声最多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GDP不能反映民众的幸福指数。2012年,北京、上海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只有8%,我国东部各省份开始淡化GDP指标,而把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追求目标。</p><p>材料二 其实,不只是中国,欧洲各国也正越来越多地表达对GDP这一货币指标的不满,着手寻找反映政府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是否成功的替代指标。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开始探索提出替代GDP指标的绿色GDP概念,但是由于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GDP的“权威”依然没人能够撼动。</p><p>(1)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对GDP指标的认识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GDP的“权威”依然没人能够撼动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GDP认识的前后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们对GDP认识不断丰富,探索提出替代GDP指标的绿色GDP概念,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把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追求目标就是对单纯以GDP为衡量指标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p><p>(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GDP指标的认识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p><p>【解析】本题以我国和世界上对GDP的认识不断深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中对GDP指标的认识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首先要调动知识,认识过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和认识和上升性。然后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材料中对GDP的认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提出替代GDP指标的绿色GDP概念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p><p>(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GDP的“权威”依然没人能够撼动的原因。GDP的权威之所以没人能够撼动动是因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这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所以考生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文化强国”之路,对文化发展从不同层面建言献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委员甲:要正确理解中央文化发展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一窝蜂地搞“文化产业化”,以往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现在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p><p>委员乙: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作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都应立足当地实际、量力而行,在差异化和特色化中找到生存发展之路。如云南最大的资源是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注重结合这些特色。</p><p>(1)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对甲委员“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的推断的合理性作简要评析。</p><p>(2)结合乙委员的观点,试从辩证唯物论角度为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确认识必须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②文化建设自身有其特有的规律,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我们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化,以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这样会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p><p>(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要关注本地的特色,立足于当地实际;②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各地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发展;③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p><p>【解析】本题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文化强国”之路,对文化发展从不同层面建言献策等为背景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的理解。</p><p>(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要求考生用规律的知识对甲委员“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的推断的合理性作简要评析。考生首先要指出规律的含义和客观性。然后用相关知识分析该观点。该观点据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但是不能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等同起来。</p><p>(2)本题要求考生用唯物论的知识为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注意指向为唯物论,考生言之有理由即可。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人们再次感受到了雾霾的威力。据分析,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城市及周边区域的人为源污染物(汽车尾气、工厂污染物、采暖排放的CO2等)排放,加上气象条件不佳,导致大量污染物无法扩散出去,从而在城市密集的中东部形成了大面积的区域性雾霾现象。</p><p>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为减轻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减轻雾霾需要我们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减轻雾霾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违背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我们要在认真研究雾霾成因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p><p>【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要求考生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为减轻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注意本题的范围不是完整的唯物论,而是哲学生活的第四课的内容,即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本题涉及雾霾,所以考生从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知识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