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贴近群众生活的科普节目《原来如此》创新科学实验的“实证”表现手段,针对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或似是而非的科学疑点,以问题提出、答案求证为线索,结合志愿者的参与体验,最终形成科学、正确的解答。这个节目用实例、事实告诉我们( )</p><p>A.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p><p>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D. 人的认识都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普节目《原来如此》创新科学实验的“实证”表现手段,最终形成科学、正确的解答,用实例、事实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正确且符合题意;A C说法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认识才与客观对象相符合,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代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以其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为整整一个历史时代指明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而牛顿力学的建立又推动了这种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这表明( )</p><p>①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哲学 </p><p>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p><p>③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 </p><p>④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近代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以其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为整整一个历史时代指明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表明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而牛顿力学的建立又推动了这种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表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①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天气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这意味着( )</p><p>①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p>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不一样 </p><p>③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p><p>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天气现象,这说明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正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有可能是一样的,②不选;材料表明古人对雾霾的认识是错误的,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不选;材料中人们对雾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山市南湖改造前曾是垃圾成山、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降区,该市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决定用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彻底改善下沉选的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治理改造,南湖如今成为独具特色景观的森林公园。唐山南湖“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充分说明</p><p>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创造性</p><p>②人的意识是沟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桥梁</p><p>③人们的科学观念是成功改造事物的基础</p><p>④人们能够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唐山南湖“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创造性,人们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把握和利用联系的客观条件,能动地改造世界。①④项符合题意;实践是沟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桥梁,②项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成功改造事物的基础,人们的科学观念是成功改造事物的必要条件,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署往寒来,寒署相推而岁成焉。”这是《易传》中的观点。该观点主要体现了</p><p>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p><p>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p><p>③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④认识到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动的观点。选项①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因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故排除。选项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8f748ed1/SYS201801021846588466244451_ST/SYS201801021846588466244451_ST.001.png" width="233" height="18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p>B. 批判继承,自我否定</p><p>C. 挑战传统,标新立异</p><p>D. 实事求是,尊重规律</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该漫画讽刺了一些人自以为聪明,与众不同搞创新,而实际上违背客观规律,没有从实际出发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故D正确;AC是对漫画中行为人的肯定,说法错误;漫画中的行为人是对他人的否定,不是对自身的否定,B与漫画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公司为帕金森氏症患者研发了一款具有防抖效果的勺子。该勺子的手柄处装有探测手臂微小移动信息规律的加速计,装置上的马达则会根据获取的信息调整勺子的姿态,以起到防抖效果。这说明( )</p><p>①人的实践需求对认识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p><p>②规律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p><p>③人们可以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的事物 </p><p>④质变是事物数量变化的累积</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某公司为帕金森氏症患者研发了一款具有防抖的效果的勺子,表明人的实践需求对认识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①正确且符合题意;该勺子的手柄处装有探测手臂微小移动信息规律的加速计,装置上的马达则会根据获取的信息调整勺子的姿态,以起到防抖效果,表明规律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这段话启示我们( )</p><p>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探索真理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p><p>③生产实践有时离不开书本知识的指导 ④实践取得成功最终必须借助书本知识</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过程启示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探索真理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提取青蒿素是科学实验而不是生产实践,应排除③;④夸大了书本知识的作用,说法太绝对,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是( )</p><p>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p><p>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科学发展观</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溱(hao)梁之上。庄子日:“儵(s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p><p>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p><p>B.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C.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p><p>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惠子和庄子就能不能认识“鱼之乐”产生分歧,从哲学的角度看,实质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二者的探讨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源的问题,故排除选项A;二者的争论也没有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问题,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3月,在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中,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以4:1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只在第四局中李世石构造了一种欺骗性模式,才扳回一局。AlphaGo的胜出,显示出人工智能在已知历史数据的支持下,能做出远胜于人的高速搜索。对这一事实的正确认识是( )</p><p>①智能机器人是对人的思维过程的模拟,不具有独立意识</p><p>②人机大战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又一次富有意义的探索</p><p>③智能机器人结构复杂、组织严密,具有人脑不可比拟的高智商</p><p>④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产物,具有人类智力的本质特点</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程序化、机械化模拟,是人脑的延伸和补充,不具备人类的想象力,与人类思维的表现形式不同。材料中的人机大战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又一次富有意义的探索,故①②符合题意,排除;③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科学家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这表明( )</p><p>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p><p>②科学家的准确预言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p><p>③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 </p><p>④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意识活动的特点。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正确且符合题意;美国科学家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错在“关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只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启示我们对待事物要坚持( )</p><p>①化虚为实、化繁就简的实践论观点</p><p>②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唯物论观点 </p><p>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辩证法观点 </p><p>④虚即为实、实即为虚的矛盾论观点</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启示我们对待事物要坚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唯物论观点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辩证法观点,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哲学命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思想精华,哲理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形式。下列哲学命题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又包含辩证法观点的是</p><p>A.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p><p>B.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p><p>C.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守仁)</p><p>D. 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陆九渊)</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故A排除。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认为万物有道生成,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王守仁和陆九渊都认为万物皆在吾心之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p><p>请运用“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和“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知识,说明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哲学依据。</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真理性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具有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今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正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牢牢把握住了当今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先进成果,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p><p>【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要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故本题考生可以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今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家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减少低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供需对接,使国内的供给与需求在不断循环升高的层次上反复达到新的平衡,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p><p>(1)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企业家精神。</p><p>材料二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原有的“三驾马车”单一考虑需求侧,已无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此中央决定加大供给侧改革,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共同激发其活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从扩大内需到供给、需求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p><p>(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从扩大内需向供给、需求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9分)</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供给侧改革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倒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p><p>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供给侧改革必须发挥企业家精神,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p><p>③只有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p><p>(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从扩大内需向供给、需求双轮驱动战略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变,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p><p>【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知识、认识论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企业家精神,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从扩大内需向供给、需求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道理,问题指向是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从扩大内需向供给、需求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p><p>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p><p>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p>(1)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p><p>(2)我们做事情时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 </p></div></div>
<div><p>【答案】(1)(1)答法一: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十四抗战的大量史实和日本右翼抬头的现实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p><p>②人的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教材客观全面反眏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是为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p>③人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教材客观全面地反眏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屈辱史和斗争史,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p>答法二:①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教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人民十四抗战的历史和日本右翼抬头的现实,使主观符合客观;</p><p>③教材客观全面地反眏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热泪史、屈辱史和斗争史,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p>(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p><p>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p><p>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p><p>【解析】本题以教育部要求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坚持一切从实现出发,实事求是,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1)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指向是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能够能动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方面来组织答案。</p><p>(2)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我们做事情时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本题考查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本题直接考查教材知识,没有难度,考生可根据教材对这一知识的表述直接回答: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p><p>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本题考生还要注意答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即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