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看法中,属于世界观的有 </p><p>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p><p>②一切从实际出发 </p><p>③水往低处流 </p><p>④存在即被感知 </p><p>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p><p>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④⑤</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故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即被感知以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都是世界观的范畴。故①④⑤入选。②选项属于哲学方法论,③选项属规律现象。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对于这一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p><p>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br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p><p>③承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br />④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这一观点否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③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 ) </p><p>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p><p>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暴露出来 </p><p>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 </p><p>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p><p>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达尔文的进化论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体现了②项;题中材料“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体现了①③④三项。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p><p>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p><p>B. 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p>C.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p><p>D. 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A正确且符合题意;指的是过于急性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这不仅启示我们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B 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规律而不是常规办事,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认为地球形状是天圆地方,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是个球形体。1517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周的航行,最早证实地球是个球体。这表明 </p><p>①认识在推翻已有真理的基础上发展 </p><p>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③人们能够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p><p>④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不能退主要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知识。认识是对已有真理的发展,而不是推翻,排除①;材料强调人们由错误的认识经过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涉及创造具体物质,排除③;实践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故②正确;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证实地球是个球体,体现了④。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启示我们,实现特定目标要(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7e51d24c/SYS201801021859252674917531_ST/SYS201801021859252674917531_ST.001.png" width="191" height="1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充分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p><p>②将尊重客观规律作为前提和基础</p><p>③—切从实际出发,防止教条主义</p><p>④正确处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的知识。漫画中“画蛇添足”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排除,②③入选;漫画没有涉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④与漫画无关。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茶品之有味,有人说茶索然无味;有人说茶品乃甜,有人说茶品乃涩;有人说茶之味,乃凭茶叶之好坏;也有人说,味乃由心生,心若觉苦,茶必苦。心若觉甜,茶必饮之有味。品茶者,乃历生活者也!这是因为( )</p><p>①实践可以促进谬误与真理相互转化 <br />②不同的生活实践是不同意识产生的根源</p><p>③人们的认识因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p><p>④人们的认识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具有反复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品茶者,乃历生活者也”,表明不同的生活实践是不同意识产生的根源,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中人们对品茶的不同认识,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因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不能促进谬误与真理相互转化,①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认识的差异性而非认识的反复性;应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p><p>“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p><p>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推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二十四节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全国所采用,其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造福人民。</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 构想,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回应。该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 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 的欧洲经济圈。但这条大走廊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 带”,该区域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 巨大落差,使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p><p>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谈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加强联系,互通 有无,实现合作共赢。</p><p>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从整体着眼,通过两端较发达国家带动“经 济凹陷带”的崛起,实现共同繁荣。</p><p>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所以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经济凹陷带”国家和地 区要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不断缩小差距,推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主要是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答题方向是措施类,因此,回答本题要运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要结合材料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如何突破“经济凹陷带”的制约的措施来回答。注意答题思路是:原理+方法论+材料。</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