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一中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提倡文学创作要努力学习屈原、宋玉的作品。不要步齐、梁诗风一味讲究词藻华丽的后尘,这说明把握文化发展要注意( )</p><p>①文化的独立性 ②文化的传承性 ③文化的创新性 ④文化的时代性</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清词丽句必为邻”强调文化继承性,“恐与齐梁作后尘”强调文化要创新。所以选②③;①④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央电视台“一带一路”的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通过讲述贸易、投资、中国制造、基础设施、饮食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故事,呈现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图景。该节目通过最新视频技术,使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在不同国家之间“穿越”,和观众一起认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方面的情况。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世界各地,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p><p>A.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感召的强大功能</p><p>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C. 大众传媒是古今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p><p>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表明“一带一路”的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通过最新视频技术,使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在不同国家之间“穿越”,和观众一起认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感召的强大功能。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大众传媒的作用,BD项与题意不符;商业贸易是古今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p><p>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p><p>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p><p>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 </p><p>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题干中讲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故A观点正确,B、C观点错误,各民族一律平等,D观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春节期间,海南旅游市场做足“功课”迎接各地游客。该地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产品组合,丰富了游客来琼度假的产品。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撬动了海南旅游假日市场。材料表明( )</p><p>①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p><p>②人们在旅游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p><p>③世界文化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p><p>④春节旅游让人们领悟了不同传统节日的韵味</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项错误,题中涉及的海南文化,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故排除。④项与题意不符,题中海南文化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与当地自然景观进行产品组合,没有强调传统节日的韵味,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有</p><p>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p><p>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p><p>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①②错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可忽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反映了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鲁迅的精神被后人称为中华民族之魂,毛泽东曾用“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中国文化革命的干将”等词语高度评价鲁迅。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是因为( )</p><p>①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p><p>②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p><p>③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p><p>④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①②③适合题意;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2017年上半年,这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气质的节目接连“火”遍电视网络,引发关注。创作者们从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这启示我们( )</p><p>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p><p>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p><p>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p><p>④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优秀传统文化到今天仍被人们借鉴使用,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错误;汉字、诗词、书信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到今天仍被使用,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埃及总统塞西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广场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习近平指出,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的集中体现。这里的建筑反映了古埃及人民令人惊叹的智慧和科技水平。中埃都是文明古国,我们有必要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民间友好,巩固两国合作民意基础,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坚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在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p><p>③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要有熔铸百家的气魄。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p>【解析】本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埃及总统塞西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广场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交流传播、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有正确的态度,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融合,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要有熔铸百家的气魄。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大国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庞大、肌肉强健,更在于文明昌盛、垂范万邦。</p><p>拥有世界范围的巨大文化影响力,是大国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用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先后缓减了民族国家的主权焦虑、生产力焦虑,现在到了认真思考和缓减文化焦虑的时候了。相对其他大国、强国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悠久的文明和庞大的体量以及在世界的角色和责任,决定了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全球文化影响力,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智慧贡献于世界。</p><p>有文化专家指出,要建设与中国历史、现状和世界角色相适应的大国文化,形成与欧洲、美国共存的“第三极文化”,需要我们在强大国力基础上,继承传统文明之精髓,融合西方文明的精华,总结100多年来追求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宝贵经验,从现实的中国与世界格局出发,在与世界交流和对话过程中,思考并承担相应的国内外责任。唯有如此,“和合共赢”的中华新文化影响力才现实可期。</p><p>(1)指出材料中“建设‘第三极文化’”的具体要求所体现的文化创新的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应总结100多年来追求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经验”建设“第三极文化”,体现了这一点。</p><p>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建设大国文化,需要“继承传统文明之精髓”,体现了这一点。</p><p>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融合西方文明的精华,在与世界交流中承担相应的国内外责任”,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本题以“建设‘第三极文化’”设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指出材料中“建设‘第三极文化’”的具体要求所体现的文化创新的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回答本题考生只要能够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熟练记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考生可以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等角度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材料,切忌原理与材料两张皮。材料中“总结100多年来追求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宝贵经验”体现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文明之精髓,融合西方文明的精华”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融合西方文明的精华”“在与世界交流和对话过程中,思考并承担相应的国内外责任”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法治文化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p><p>材料二 我国著名法学专家马怀德教授指出,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对整个社会形成法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p><p>(1)根据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p><p> (2)根据材料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阐明专家建议的合理性。</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法治文化建设对实现良法善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有助于人们理解、接受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p><p>(2)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重视媒体对整个社会形成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责任。</p><p>【解析】第一问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几个方面,可以结合材料内容,从以上角度具体回答。</p><p>第二问考查文化传承的知识,要结合材料中的说法,找出理论依据,做到材料与理论一一相对应。</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