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胖子有较厚的皮下脂肪,所以人们常说“胖子比瘦子更不怕冷”。然而科学实验证明:肥胖者虽然比瘦子多一件“皮袄”,但由于机体将食物转变为热能的效率偏低,在寒冷时产热不足,因而胖子比瘦子更怕冷。这表明</p><p>①认识的发展有待于其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的自我呈现</p><p>②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认识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p><p>③对同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加深</p><p>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使人们对其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们常说“胖子比瘦子更不怕冷”,但科学实验证明:肥胖者虽然比瘦子多一件“皮袄”,但由于机体将食物转变为热能的效率偏低,在寒冷时产热不足,因而胖子比瘦子更怕冷。这表明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④适合题意;①是错误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元稹《蚁》;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禳粱蠢,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p><p>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鼓百年</p><p>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C. 春色满园关不住,—桂红杏出墙来</p><p>D. 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量变与质变原理,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AC观点均体现的是发展的实质,即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B观点是实践的观点,D观点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原理,故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灾难使党经受考验,更加伟大坚强;灾难使人民经受考验,更加团结爱国;灾难也使民族性格得到磨砺,更加坚韧不拔。“多难兴邦”表明 </p><p>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p><p>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p><p>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p><p>④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p><p>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多难兴邦”体现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磨难会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从而走向复兴。不能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之所以“温故”而“知新”,是因为( )</p><p>①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故”与“新”彼此渗透</p><p>②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温”是“知”的根本动力</p><p>③追求真理有一个过程,对“故”的反复探索能推动“知”的发展</p><p>④认识是向前发展的,从认识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之所以“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温故”而“知新”作为矛盾双方二者相互贯通,“故”与“新”彼此渗透,对“故”的反复探索能推动“知”的发展。故①③选项入选。②选项表述本身不恰当,排除。④选项与题意无关。选B。</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的同一性</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的斗争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22.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p><p>别</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点</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作用</p></td><td style="width:15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5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5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耗能产品面对挑战,新能源产品将迎来新生,但是老百姓对它的推广使用有一个渐进性的认识过程,所以要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这说明</p><p>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 ②新事物成长是曲折的过程</p><p>③共性与个性的具体历史统一 ④“人化”联系无法真正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老百姓对新能源产品推广使用有一个渐进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②适合题意;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说明矛盾普遍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即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④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的根本属性是________。</p><p>A. 主观能动性 运动 B. 相对独立性 联系</p><p>C. 客观实在性 联系 D. 客观实在性 运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物质没有主观能动性,A项错误;物质没有相对独立性,联系也不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C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包括</p><p>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④坚持了唯心主义的正确方向</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包括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头部、肩部都已经雕刻成形,—个美丽的天使逐渐显现。这时,—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来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这说明</p><p>①艺术创作能否实现“无中生有”,受到艺术家的技艺水平的影响</p><p>②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调节和控制艺术家的生理活动。</p><p>③艺术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主体对同—事物认识会有不同</p><p>④艺术现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著雕刻家对雕刻对象的艺术处理</p><p>A. ①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雕刻家用“心”雕刻说明雕刻家技艺水平比较高超,“石头里本来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这说明了艺术创作“无中生有”受到了艺术家技艺水平的影响,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要用意识调节和控制艺术家的生理活动,②不选;“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雕刻家用“心”雕刻,使雕刻出来的形象受到小女孩的认同,这说明艺术现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著雕刻家对雕刻对象的艺术处理,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但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对,也会掺杂许多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为谣言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对待“网络民主”( )</p><p>①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p><p>②应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p><p>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p><p>④需要加强甄别,坚决维护公众利益</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对,也会掺杂许多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下列与上述观点哲学寓意相近的是</p><p>A.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B.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p><p>C.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D.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A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A适合题意;B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不适合题意;C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适合题意;D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p>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p><p>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可见,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是对历史的尊重。</p><p>(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p><p>(2)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请就更好的贯彻这些理念提两条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存在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以,对抗战历史的认识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声音。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强调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是实践中对真理的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p><p>(2)①国家:通过大众传媒普及十四年抗战的理念;②学校: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抗战历史;③公民:尊重历史,站在人民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传媒:在节目制作时落实十四年抗战理念。</p><p>【解析】本题以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追求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解答时首先明确追求真理的知识主要包括: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时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p><p>(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请就更好的贯彻这些理念提两条建议,可以分别从国家、学校、公民、媒体角度分析思考。</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近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2016年的地方GDP增速目标纷纷“出炉”。截止1月26日,在26个已经召开两会的省份中(其中一个省份发展目标尚未出炉),有16个省份相较2015年GDP增速目标下调了今年的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个百分点,还有8个省份维持去年目标,只有一个省上调了目标。GDP增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经济降速的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国各省区市“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中国“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五年之内,全国各地必须“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这决定了五年之后全国层面能否如期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p><p>(1)简要说明“精准施治”弥补短板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p><p>(2)请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实施“精准施治”?</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国各地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p><p>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全国各地只有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才能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p><p>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全国各地只有“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才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p><p>(2)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精准施治”最重要是要“准”,要摸清当地的实际,从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将工作做好。</p><p>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根据当地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积极弥补各自的短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p><p>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精准施治”一定要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要杜绝盲目蛮干。</p><p>【解析】试题分析:</p><p>(1)本题要求说明“精准施治”弥补短板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本题限制的答题范围是唯物辩证法,角度属于体现类,“精准施治”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弥补短板”体现的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同时还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全国各地只有“精准施治”,才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p><p>(2)本题限制的知识范围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角度属于“如何做”,故应调用“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求是”的知识;“精准施治”最重要是要“准”,要摸清当地的实际,立足于当地的客观实际,要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积极弥补各自的短板,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精准施治”要坚持按规律办事,要杜绝盲目蛮干。</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乡贤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贤”作为乡里有文化、有见识、德行高尚的人,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传统乡贤文化。</p><p>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农村涌现出一批“新乡贤”,他们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或反哺乡村、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自治与基层和谐,或以身作则传承家风,感染和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乡风。新乡贤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p><p>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乡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说明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重要性。</p><p> </p></div></div>
<div><p>【答案】乡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在漫长的乡村社会建设和乡里公共事务管理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传统乡贤文化。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乡贤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p><p>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重要性:社会意识反过来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进步。</p><p>【解析】本题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乡贤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探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分析乡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说明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重要性。解答时首先明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乡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文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信心不可泄。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p><p>材料二 按照“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正能量是指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其延伸定义,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p><p>(1)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蕴含的哲学道理。</p><p>(2)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结合材料二简析把“正能量”一词放在社会中考量有何意义。</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保持中国信心,实现中国梦,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实际,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始终保持中国信心,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p><p>(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正能量对人们的行为有积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社会正能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p><p>【解析】本题以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材料一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出来的。</p><p>(2)本题考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二简析把“正能量”一词放在社会中考量有何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的价值、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知识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