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训练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br />①外交部表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②2014年9月22日下午2点前后台风“凤凰”在浙江中部到浙闽交界处登陆③重庆、上海作为试点省份进行房地产税改革④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将于2016年底封顶,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外交部就钓鱼岛发表意见、表明立场不属于实践活动,排除①;台风属于自然现象,排除②。③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正确;④是生产实践,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br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①②。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尾鸟天生胆小,见到树蛇后会躲在远处的树洞里。它警告飞向树蛇的其他鸟,甚至有时还有追上去阻止的冲动,可往往是刚钻出洞来,就又缩了回去。而渡渡鸟发现树蛇后,会整天在这棵树的上空盘旋,一旦有哪只鸟想在此栖息,它就会冲上去撵走那只鸟。故事启示我们:一个善举可能比十个善念还要宝贵,因为( )<br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r />B.实践能改变现实<br />C.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br />D.观念可以变为现实</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一个善举可能比十个善念还要宝贵”是因为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三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br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r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r />C.实践具有能动性<br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一千年前”与“今天”状况不一样,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br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br />B.工人建造房屋<br />C.农民种田<br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舍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br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br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r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br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毛泽东的话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 )<br />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目前还不能预知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人类认识活动是永无止境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③的说法是错误的,实践才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与题意无关,故选①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魔术大师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不停地思考创新,就是为了让我的魔术表演更吸引观众。”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br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我不停地思考创新,就是为了让我的魔术表演更吸引观众”,说明思考创新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实践,只有D项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漫画,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5/94c8bdca/SYS201702111504474800387804_ST/SYS201702111504474800387804_ST.001.jpeg" width="206" height="12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br />B.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C.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br />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重视实践,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C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的讲座后,一些听众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差别。”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br />A.直接现实性<br />B.客观规律性<br />C.主观能动性<br />D.普遍有效性</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实践不具有客观规律性和普遍有效性,B、D两项不选;实践高于理论认识,主要是因为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选A项;C项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显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从2012年7月下旬开始,国务院对16个省(市)贯彻落实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专项督查体现了( )<br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r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br />C.人们能在意识指导下自发地改造世界<br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专项督查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与题意无关;人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C项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5/94c8bdca/SYS201702111504477133594850_ST/SYS201702111504477133594850_ST.001.jpeg" width="217" height="2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r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br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br />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主观愿望若符合客观实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故排除A项;B项“正确反映”错误;“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可见漫画寓意不是强调集体的力量,故C项不符合题意;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故D项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br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①颠倒了这种关系,是错误的;②正确表明了这种关系是正确的;③否认了人的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br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r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br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选C项;题干没有涉及规律,没有涉及检验认识,没有涉及具体的实践行动,A、B、D三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据专家介绍,中国利用乌克兰废旧航母改装的这艘航母,目的之一是通过改装,摸清航母的技术途径,从中掌握一些航母设计和建造的技术,进而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今后的航母设计和建造之中。这说明( )<br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②③<br />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通过改装,摸清航母的技术途径,掌握一些航母设计和建造的技术;进而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今后的航母设计和建造之中。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归宿,选①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表述不准确;④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气象专家指出,人工增雨(雪)作业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条件,受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还做不到晴空条件下的“人工造雨(雪)”。这表明( )<br />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客观条件制约着实践活动的结果③实践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④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工增雨(雪)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只有条件具备,才能实现“造雨(雪)”的结果,可见客观条件对实践的制约,故②正确;现在人工增雨(雪)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可见不同历史条件下,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故③正确;此题没有强调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排除①;此题没有体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排除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这一情况,爱尔兰央行行长霍若翰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订立之初并没有预见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很多在订立协约时没有预见到的事在现实中都发生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br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任何事物的发展终将是对其自身的回归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人类的任何认识都是相对正确的<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强调,人的认识总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是对其自身的回归,②说法错误;④错在“任何认识”上。</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一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br />材料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作出了具体部署。<br />(1)材料一中,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的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br />(2)结合材料二,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②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p><p><br />(2)</p><p>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是永无休止的过程。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又推动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不断发展。</p><p><br />【解析】第(1)问可以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西方对龙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哲学依据。第(2)问考查认识论与唯物论的知识。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从唯物论角度看,主要体现了对规律的把握;从认识论角度看,主要体现了认识的发展和追求真理的特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浙江依海而生,与海为伴。浙江省对海洋经济的认识,是不断探索和提高的。1981年开始调研浙江海岸带,主要是从认识浙江的家底、探索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念好山海经”的口号,做好渔(海洋渔业)、港(港口建设)、景(海洋旅游资源)、油(东海汽油田开发)四大文章。1998年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优势资源排序变成了港、渔、景、油。2003年提出“陆海联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面对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主题。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2年9月24日,环境保护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签署《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共同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做到了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相结合。<br />结合材料说明浙江省对海洋经济的认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观点的。</p></div></div>
<div><p>【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调查研究获得浙江海洋的家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面对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及时将“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主题,说明人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推动对海洋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浙江省在不同时期提出并实施不同的发展海洋经济战略,充分发挥了实践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特点,体现了人们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及其作用。回答时首先应明确实践的观点有哪些内容,再从材料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实践的观点包括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地位以及实践的作用,材料中未体现的应排除。</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九十多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br />九十多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光辉。<br />阅读材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2)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也不能“自言其明”,两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4)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br />【解析】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br />请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对待“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的正确性。</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在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了实践的目的性、有意识的特点,体现了人们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留待实践充分检验。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浙江省政府不急于下结论。浙江省不仅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而且积极对群众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加以总结。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浙江省政府在总结肯定的基础上,予以大胆积极推广,指导实践,推动了浙江的发展。<br />【解析】注意设问中的限制“实践的知识”,结合材料可从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回答。</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