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5:38

主观唯心主义练习(二)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观点( )<br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r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br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r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知识。题干中的前一种观点不仅看到了自由不能摆脱规律,还看到了人们可以认知、利用规律,是在辩证地看问题,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B、C、D判断错误,不选。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对“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解读正确的是( )<br />①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的知识。失败者认为其结果是命中注定的,这一借口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故②符合题意,①排除;运,乃成功者的谦词,说明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应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故④符合题意。③错误,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故本题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气、焦虑、悲伤、嫉妒……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是心态不好。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于心态不好是( )<br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r />B.朴素唯物主义立场<br />C.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r />D.客观唯心主义倾向</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的知识。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于心态不好,夸大了“心态”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应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意思是指,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而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再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荀子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br />①强调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br />②把“君子”当作“法”的本原,是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br />③正确揭示了君子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次关系<br />④看到了国家治理要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荀子的观点强调了法律与君子即道德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题意;荀子的观点把“君子”即“人”当作“法”的本原,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而非唯物主义思想,②判断错误;荀子认为“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再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君子为主,法律为次,但正确观点应为君子为次,法律为主,③判断错误。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常说“经历决定性格”,下列与此话反映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br />①有心人,事竟成 ②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br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入山问樵,入水问渔<br />A.③④<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的知识。“经历决定性格”强调的是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入山问樵,入水问渔”都体现了实践的观点,③④符合题意;①是主观唯心主义,②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八十多年前,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冥王星时,曾刻下这样的话:“有一颗行星,人类迄今未曾得见,但可以肯定,总有那样一个时刻,它终将被探测,并归入其他已知。”与这段话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有( )<br />①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 ③人认识世界是宇宙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当然可以认识清楚 ④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①说法错误;“人类迄今未曾得见”和“但它终将被探测”体现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属于可知论,故②符合题意;③观点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可知论观点,符合题意;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2月4日是第二个国家宪法日,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据此回答问题。<br />(1)在《法治蓝皮书( 2015 )》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国家将加强民主科学立法,防止少数人“拍脑袋”立法。防止“拍脑袋”立法,是因为该行为( )<br />A.属于唯心主义,会给工作带来巨大危害<br />B.属于唯物主义,但不符合中国国情<br />C.属于不可知论,否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br />D.属于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br />(2)依法治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一字之差,标志着党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型。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告诉我们( )<br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br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r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过程<br />④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反映时代特征<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r />(1)A<br />(2)D<br />【解析】(1)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的知识。“拍脑袋”立法是指立法过程中忽视客观实际,仅从个人意志、主观愿望出发,是唯心主义的体现,会给工作带来巨大危害,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应选A。(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实践的特点的知识。“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标志着党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型,说明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认识反映时代特征,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错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被否定或推翻。故本题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村落抖露出历史印记,土特产出落成美丽产品,老土屋弥漫出乡愁氛围,小石板路招引来八方游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这说明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时( )<br />A.要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r />B.应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br />C.要创造多种多样的联系<br />D.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说法错误。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体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D符合题意,A排除。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5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4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1年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椎,属全球首例……今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破人类的想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 )<br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r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③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br />④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材料中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③符合题意。材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未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①判断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月,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专家尤金·格列戈良茨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利用金刚石对顶砧技术,达到了超过地心的压力极限,通过测量室温和高温条件下氢及其同位素氘的拉曼光谱,在高压下获得了氢的第五相存在的证据,该相被认为可能是80年前理论预言中氢的金属原子态的先驱。这发现进一步证明了( )<br />①事物总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暴露和展现其本质<br />②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br />③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④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的推测是可靠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③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不是推测的基础,故④说法错误。该团队利用当前最新技术获得的发现佐证了事物总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暴露和展现其本质、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故①②正确,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实现了跨越66年时空的握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br />(1)习近平指出:“两岸人民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 )<br />①对两岸人民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r />②对社会与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br />③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br />④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④<br />D.②③<br />(2)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这说明( )<br />①两岸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br />②两岸关系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r />③两岸发展不存在固有的规律<br />④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r />(1)B<br />(2)A<br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两岸人民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对两岸人民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④正确。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始终起积极作用”说法错误,不选。③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2)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说明两岸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两岸关系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②正确。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③④错误。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来自传统中药,从中草药的提取物中找到具有抗疟疾效果的物质,是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科研方法,她在处理中西医药关系上,立足国情,中西医结合,以我为主。这体现了( )<br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帆风顺的<br />③医药学方面是无规律可循的<br />④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r />A.②③<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过程立足于实践,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①④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道路具有曲折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②错误;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③错误。答案选D。</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主观唯心主义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