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和谬误练习(一)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观念认为,勤洗手、减少与细菌接触,就能减少疾病。随着技术的发展,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被大多数除菌产品列为首个需要杀灭的细菌——葡萄球菌,不仅能起到消炎的作用,还能保护人体免受大范围炎症的困扰,它是人体皮肤的忠实“卫士”。这说明( )<br />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发现,体现了②;人们对葡萄球菌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体现了④;葡萄球菌对人体的作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未被发现,①不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③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犯下错误后,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看清成功之路。由此可见( )<br />①谬误可以从反面不断推动真理的发展<br />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br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br />④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严格界限<br />A.①③<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④说法错误;人们只有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走向成功,如果犯错不知悔改,对成功则没有丝毫意义,②说法错误;①③正确论述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绿豆有清凉解毒的功效,这是真理。但说绿豆能包治百病,真理就变成了谬误。这说明( )<br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br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r />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材料表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A项观点正确,D项观点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B项观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C项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食盐能抵御核辐射”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这些耸人听闻的信息曾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最后都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谣言,近期国家针对网络谣言积极开展“清网”行动。谣言被转发1万遍也不会成为真理,这是因为( )<br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br />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r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如实反映<br />D.真理和谬误之间不存在由此及彼的桥梁</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谣言不会成为真理是因为真理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如实反映,故选C。A与材料不符。B表述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犯下错误后,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找到成功之路。该观点说明( )<br />①谬误可以从反面不断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 ④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严格界限<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如果人们能找出犯错的原因,并吸取教训,则有可能从谬误中接近真理,进而推动真理的发展,①③当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因而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且谬误向真理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犯的错误越多,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②④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常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有研究发现,晚睡晚起也有其好处,作息习惯与年龄、性别有很大关系。60岁以上人群中,喜欢早起的人数是30岁人群的两倍;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喜欢早起。可见( )<br />①改造客观世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br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对作息习惯进行具体分析<br />③真理和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可以相互转化<br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知识。“作息习惯与年龄、性别有很大关系”,因此“早睡早起身体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对作息习惯进行具体分析,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①不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③错误,排除。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使得人口政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但究竟应该怎么调整、应该在何时调整,各学界、专家给出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这表明( )<br />①认识有主体差异性<br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所以真理因为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br />③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br />④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对于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各学界、专家给出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这表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有主体差异性;也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④符合题意。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认识而非真理会因为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②说法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真理和谬误的转化,③与题意不符。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1=谬误,谬误—1=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 )<br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br />A.③④<br />B.②④<br />C.①②<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②正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界限,不能包含谬误的成分,③④说法错误。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br />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r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r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④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体现了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③④对应正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①对应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规律的客观性,也说明新事物不可战胜,②对应错误。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来,“魔鬼”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对此,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亨申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的历史。”几乎每一次疾病的风行,都是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来,而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又反过来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病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而人类与它的抗争从未停止。这说明( )<br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疾病的风行与失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②人类文明与疾病作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人类与疾病的矛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br />A.③④<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疾病的失控说法夸大了事实,①观点表述错误;“人类文明与疾病作为真理和谬误”观点错误,②不选;“几乎每一次疾病的风行……又反过来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人类与疾病的矛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④当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过网友对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创作”,“诗圣”杜甫时而投篮,时而野外摄影,时而肩扛纯净水,时而骑车耍酷……(如下图)。“杜甫很忙”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有人赞同这种“涂鸦”,认为年轻人可借此释放压力;也有人反对这种“涂鸦”,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毁坏。这种围观和争论告诉我们(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1347ebf9/SYS201702111658263909866350_ST/SYS201702111658263909866350_ST.001.png" width="219"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br />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不能跨越<br />C.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选择了立场才可能统一认识<br />D.“涂鸦”给“杜甫”增添了新因素,推动事物发展</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杜甫很忙”现象的围观和争论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A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网友的争论,没有涉及争论的对与错问题,与真理无关,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B说法错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立场,只是选择了立场,不一定就能够统一认识,C说法错误。“涂鸦”行为没有推动事物发展,D说法错误。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锦屏暗物质实验室经过4年科学攻关,于2014年用一块很纯的锗直接探测能量较低的暗物质,进一步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区域。这蕴含的哲理是( )<br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事物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br />③实践推动人类认识发展④任何认识都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暗物质本身也是物质,体现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①正确;我国的科学研究取得进步,利用锗来探测暗物质的存在,体现了实践的进步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③正确;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不能说认识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④错误。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心态》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1347ebf9/SYS201702111658265613994911_ST/SYS201702111658265613994911_ST.001.jpeg" width="334" height="21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人们的心理是多变的,没有什么规律可言<br />②认识受利益的制约,难以区分真理和谬误<br />③要根据条件变化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br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条件的变化而不同<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图中的人物在无房时和在有房时对待房价的态度不同,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③④符合题意;人的心理活动有规律,①错误;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②表述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杯豆浆加一个鸡蛋是很多市民的营养早餐搭配。然而,近日很多网站发帖质疑这种早餐搭配不合理,称豆类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它会干扰鸡蛋中的蛋白质吸收,容易引起腹泻。经央视《是真的吗?》记者实验证明,网传说法并不可信,煮熟的豆浆和鸡蛋搭配是安全的。这说明了( )<br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真理的有关知识。“经央视《是真的吗?》记者实验证明,网传说法并不可信”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正确;“一杯豆浆加一个鸡蛋是很多市民的营养早餐搭配。然而,近日很多网站发帖质疑这种早餐搭配不合理”体现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正确;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②错误;认识的深化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此图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名为《瞻瞻底车》,主人公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用两把扇子做成了一部简易的“自行车”。这幅漫画启示我们(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1347ebf9/SYS201702111658267564800548_ST/SYS201702111658267564800548_ST.001.png" width="284"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要热情地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②精神可以变物质<br />③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 ④应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根据材料中的“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可以明确此漫画启示我们要热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故①正确;②说法与题意无关;漫画没有强调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③说法不符题意;漫画启示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应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④正确。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br />A.真理是有条件的<br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br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br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特征。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表明真理是有条件的,A正确;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一个正确,一个错误,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B错误;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C错误;D不为材料所反映。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表明( )<br />①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br />③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 ④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①②正确,应选。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③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错误,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8月4日,作者雾满拦江(笔名)在媒体上发表一篇文章《辩证法是如何降低智商的》,极力诋毁辩证法,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一门低级的诡辩术;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则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体现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与本质。形成上述不同的认识说明( )<br />A.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r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 />C.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r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题中雾满拦江和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认识不同,表明人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真理和谬误的转化、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和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故排除A、B、D。本题答案为C。</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