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4:55

吉林油田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br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br />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的知识。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存在即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受规律支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①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br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r />B.对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r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br />D.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符合题意;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中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A不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B不符合题意;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br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领域<br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br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br />D.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知识。“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种观点认为哲学产生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B符合题意;“哲学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没有涉及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br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r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br />C.所有有形的物体<br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的知识。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也不仅仅是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A、B错误,D正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同,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客观实在不等于所有有形的物体,C判断错误。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br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r />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br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br />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的知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受规律支配,且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也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受规律支配,且具有客观性,C符合题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A不符合题意;“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体现了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不符合题意;“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r />A.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br />B.两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r />C.前者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br />D.前者揭示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后者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知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时间2016年3月14日消息,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改变形状和大小的新型材料,能造出新型便携式建筑、“动态建筑”,或者能改变形状的车辆,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这种新材料的发明表明( )<br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造福人类的前提<br />②人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br />③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规律<br />④人造物的产生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性<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的知识。新型材料的研制和发明表明人类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①②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可以被改变、消灭和创造,③表述错误;世界是物质的,人造物的产生没有改变世界的物质性,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3漫画“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启示我们(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dfce2f0d/SYS201707192054599355823112_ST/SYS201707192054599355823112_ST.001.jpeg" width="211" height="16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成功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个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客观前提<br />③重视外部联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④尊重规律利用条件才能获得成功<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成功的人找方法”这启示我们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①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②表述错误;重视外部联系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关键,③表述错误;漫画中人们借助竹竿才能获得树上的果实,这说明尊重规律利用条件才能获得成功,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br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br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br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规律<br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为取得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科学家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A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消灭和创造规律,C表述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这启示我们看待事物要( )<br />A.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B.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br />C.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br />D.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水因势而变、因势利导,故“水无常形”,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也没有涉及到发展的状态原理,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br />①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r />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物极必反,暗极则光<br />⑤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br />A.①②⑤<br />B.①③⑤<br />C.②③④<br />D.②③⑤</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都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③⑤符合题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体现了发展的状态原理,②不符合题意;“物极必反,暗极则光”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0/3d389787/SYS201707192055002932327494_ST/SYS201707192055002932327494_ST.001.jpeg" width="220" height="1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r />②能引起事物质变的不是事物的量而是其内在本质<br />③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br />④关键部分属性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属性起决定作用<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污水使清水变浊,而污水却不会因为一滴清水变清,这说明我们要注意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①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飞跃,②判断错误;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与漫画主旨没有直接关系,③不符合题意;“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这说明关键部分的属性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属性起决定作用,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br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r />②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br />③客观条件随主观意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br />④既要重视现象的联系,又要重视本质的联系<br />A.②③<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知识。“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这启示我们要“有所为”,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符合题意;“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启示我们既要重视现象的联系,又要重视本质的联系,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①不符合题意;主观意识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网络安全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各国都需要在网络空间加强规范,在网络安全方面加强合作,否则网络空间就不会有安全可言。这一观点蕴含的哲理是( )<br />A.矛盾具有斗争性,双方相互排斥和对立<br />B.矛盾具有同一性,双方总会向对立面转化<br />C.联系具有普遍性,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br />D.联系具有条件性,利和弊总与事物相随相伴</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知识。“各国都需要在网络空间加强规范,在网络安全方面加强合作”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矛盾的斗争性,A不符合题意;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表述错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利与弊总与事物相随相伴”表述不科学,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大以来,反腐之风吹不断,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苏荣等高官纷纷落马。腐败官员各有各的贪污手段和方式,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多干部的受贿轨迹都是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的,“如温水煮青蛙”。下列成语与“温水煮青蛙”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br />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②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r />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的知识。“温水煮青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②③符合题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关键部分的性能及其状态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①不符合题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体现了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下列准确揭示这首诗歌哲学寓意的是( )<br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r />B.矛盾双方是互相对立的,互相排斥<br />C.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br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的知识。“画到生时是熟时”这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强调矛盾的同一性,而没有侧重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也没有提到矛盾的普遍性和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br />①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r />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br />③变革上层建筑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br />④认识事物要善于分析和抓住主流<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①表述错误;我们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又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认识事物要善于分析和抓住主流,②④符合题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当前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期,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br />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br />③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④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期,但是依然继续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这是因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符合题意;“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这是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④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而没有涉及到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也没有提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空杯心态”就是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清空自己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从哲学角度看,保持空杯心态意味着( )<br />A.自我发展要不断扬弃<br />B.自我发展由心态决定<br />C.环境决定着个人发展<br />D.告别过往才能够发展</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的知识。“清空自己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这说明我们要坚持辩证否定观,自我发展要不断扬弃,A符合题意;“自我发展由心态决定”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判断错误;“环境决定着个人发展”这种观点夸大了环境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C判断错误;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告别过往才能够发展”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D判断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制造2025》中,核心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革创新是勾勒中国制造上天入海蓝图的一条主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关于创新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r />①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br />③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的继承 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的知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表述错误;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②④符合题意;“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的继承 ”这种观点与创新的意义没有直接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 )<br />①坚持了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②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r />③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br />④遵循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知识。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表述错误;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符合题意;人口政策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讲话中高呼“人民必胜”!面对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经历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反映出人民群众( )<br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自己解放自己,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r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r />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中国人民经历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这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①③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④判断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围棋人机大战:人工智能里程碑事件<br />2016年3月,谷歌的Alphag04:1战胜围棋九段李世石,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机大战”在围棋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漩涡。一时间,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对人工智能都关心了解起来,关于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还是颠覆人类的正反观点也是甚嚣尘上。<br />网民:未来十年,大部分诸如护士、记者、会计、教师、股理财师等人类工作可被机器取代,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无论是缺少消费者的消费经济还是高失业率都将导致社会动荡。人类似乎很擅长发明新技术,但却不擅长预见这些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影响。<br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人类未来5到10年将取得巨大进步。在汽车自动驾驶、人的卫生与健康、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有效率、基因研究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br />根据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正视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两面性。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各有其特点。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既带来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威胁到了很多人的生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社会动荡。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推动作用是主要的,阻碍是次要的,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信心。<br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通过审题,确定答题范围,题型为措施类主观题。本题设问范围为矛盾分析法,在自己的头脑中要构建知识框架图。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说明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我们要具体分析人工智能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这说明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工智能既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又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这说明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消极影响是次要的,这说明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37年之后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体现了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重视。<br />材料一: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也将因此黯淡。<br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破解城市发展的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br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城市发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脉。<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分析在实现城市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城市发展要推陈出新,凝聚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城市的发展既要延续文脉,又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发展精神。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文脉,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城市发展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打造城市精神。</p><p><br />(2)</p><p>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城市发展的五大理念是对我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正确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城市工作发展牢固树立并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p><p><br />【解析】(1)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的知识。此题以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发展为背景,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此题要注意知识限定范围为辩证否定观, 我们可以从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精神等角度组织答案。从“城市需要发展”中可以看出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城市发展需要延续城市文脉,同时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发展精神”这说明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城市发展需要延续城市文脉”这说明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我们要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我们要打造新的城市发展精神,说明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2)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要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然后分析材料对应相关理论阐述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映,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林油田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