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4:40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练习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土豪”这个词早就存在于汉语体系中,原本指横行乡里的地主,但如今的网络上这个词主要用于描述富有但没有文化之人。“土豪”一词的变迁体现了( )<br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r />B.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br />C.无知网民对传统文化的糟蹋<br />D.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网络赋予“土豪”一词新的含义,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A、B不符合题意;赋予一个词汇新的含义,并不存在糟蹋传统文化的问题,C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父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有的地方叫“爹”,有的地方叫“大”,有的地方叫“爷(耶)”等等。对于这种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br />A.文化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xa0;&#xa0;&#xa0;&#xa0;&#xa0;&#xa0;<br />B.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br />C.各兄弟民族共同镕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br />D.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的地方对于父亲具有不同的称谓,体现了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B项正确;A项表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符合题意;C、D强调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 )<br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r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br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br />④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性特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说法错误;正确优秀的文化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③说法错误;“各族人民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体现了②④,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广西钦州市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它的坭兴陶源于唐朝,经历唐、宋、元、明各朝,在民国初期达到了高峰,坭兴工艺品先后在海内外获得大奖。钦州坭兴陶备受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人们的青睐。由此可以看出( )<br />A.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br />B.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br />C.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br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说的是广西制陶的悠久历史以及制陶的文化传承,D说法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各民族的文化,A不选;材料不涉及自然环境,B与题干无关;题干只论述了陶瓷文化,并没有讲述其他文化形式,C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五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2015年3月21日举行。论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清明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与清明文化”为主题,交流探讨清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丰富清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 )<br />①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推动作用<br />②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同<br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br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材料中“交流探讨清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丰富清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③④符合题意。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推动作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不是“趋同”,②错误。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大拆大建,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一座座欧美风情建筑拔地而起。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已被拆。”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是因为( )<br />①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使中华文化多姿多彩<br />②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r />③乡村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br />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br />A.①②③<br />B.②③④<br />C.①②④<br />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依据“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可以判断①当选;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消失,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②正确;传统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正确;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或去参观古代艺术建筑,感叹它的神奇,或去参观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或去南方感受水乡。文化,或去民族地区体验民俗生活。据此回答问题。<br />(1)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br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br />A.①②③<br />B.①②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④<br />(2)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是因为( )<br />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br />A.①②③<br />B.①②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r />(1)C<br />(2)B<br />【解析】(1)②的说法错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到了近代中华文化日渐衰微,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不符合实际。(2)①②④揭示了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而③是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是否认同的认识,决定了中华文化是否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与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代名儒弘一法师李叔同,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参考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词并浓缩《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创作了名曲《送别》,20世纪中国人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名曲《送别》的创作( )<br />①说明了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不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br />A.①③<br />B.②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中华文化以本国文化为发展的根基,所以①表述错误,③本身表述错误,材料通过《送别》的创作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借此考查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②④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澳门第十二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与江西省政府合办。借助这一平台,赣澳两地人民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同根情谊更加深厚,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上述材料( )<br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r />②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br />③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br />④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强交流合作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的“共性同一”提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④错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一行18人结束了十天在中国福建的夏令营活动,于2011年7月23日回到多伦多。在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除了诸子文化和茶文化等人们熟知的中华文化外,提线木偶、影雕等传统文化也让营员们大开眼界。同时营员们还品尝了地道的小吃,体验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都感悟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魅力所在,亲眼目睹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对自己在中国的“根”也有了深刻的认同。<br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br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1)试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营员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br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p><p><br />(2)</p><p>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这其中也包括藏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藏族文化在内,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br />【解析】第(1)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魅力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考生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意义;第(2)问,这一问直接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回答时只需适当联系材料加以说明。</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扬州园林非常有特色,集北方妙景之雄与南方佳境之秀于一体,被誉为“淮东第一观”“竹西最佳处”。其中,瘦西湖是国家级风景区,个园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2500年的建城历史使得扬州积淀了厚重灿烂的地方文化:“杨州八怪”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扬州学派”影响久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自成一派;“杨州盆景”为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扬州美食南北皆宜,且杨州是“淮扬菜之乡”,扬州包子、杨州酱菜、杨州炒饭闻名海内外;等等。<br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500年的建城历史使得扬州积淀了厚重灿烂的地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扬州园林非常有特色”“‘扬州八怪’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自成一派;‘扬州盆景’为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扬州美食南北皆宜,且扬州是‘淮扬菜之乡’,扬州包子、扬州酱菜、扬州炒饭闻名海内外”,都体现了这一点。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扬州园林“集北方妙景之雄与南方佳境之秀于一体”,这不仅是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的结果,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br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中华文化的特点,并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然后观点统率材料具体分析、说明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剧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br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的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br />【解析】回答本题,学生要熟知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予以解读。</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国无宁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瓷器艺术进入暗淡失色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朴素大方的日用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征,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应运而生,蓬勃发展。<br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1)20世纪前半叶为什么是中国瓷器艺术暗淡失色的历史时期?<br />(2)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艺术蓬勃发展对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有何启示?</p></div></div>
<div><p>【答案】<br />(1)</p><p>20世纪前半叶,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p><p><br />(2)</p><p>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③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④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p><p><br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相关知识。第(1)问,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说明;第(2)问,考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措施,要回扣所学知识,并结合文化创新的途径作答。</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2012年8月2日报道,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br />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医经历代发展而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③中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多种治疗手段、分科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使中医获得新的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br />【解析】材料以中医国际影响的扩大为引子,回顾了中医的发展历程,并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进步与辉煌。关于中医的发展历程,材料主要提到三点,一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经历代发展,二是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分科日益完善,三是借鉴西医长处而获得新的发展,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包容性。</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一行18人结束了十天在中国福建的夏令营活动,于2011年7月23日回到多伦多。在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除了朱子文化和茶文化等人们熟知的中华文化外,提线木偶、影雕等传统文化也让营员们大开眼界。同时营员们还品尝了地道的小吃,体验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都感悟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魅力所在,亲眼目睹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对自己在中国的“根”也有了深刻的认同。<br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br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1)试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营员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br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p><p><br />(2)</p><p>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这其中也包括藏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藏族文化在内,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p><br />【解析】第(1)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魅力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考生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意义;第(2)问,这一问直接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回答时只需适当联系材料加以说明。</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材料一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中国好声音——TheVoice of China》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一夜“爆红”,创同时段收视高峰。“好声音”的节目形式来自荷兰,制作方花费巨资从荷兰引进了全套节目版权和设备,但“好声音”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本土改造,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寻找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br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然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要面对西方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下的境遇,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压力,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当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并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r />(1)透视《中国好声音》音乐评论节目的成功,有人感慨地说:“综艺节目的成功,借鉴欧美的成功模式是一个必由之路。”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中国文化应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br />(3)“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哲学启示?</p></div></div>
<div><p>【答案】<br />(1)</p><p>观点:赞成。</p><p>理由:①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欧美的成功模式能够学习国外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坚持借鉴欧美的成功模式,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利于电视行业在和睦中交流,增加对自身的认同和对别人的理解。③只要在引进国外版权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就不仅能保持自身特色而且能促进原创节目的发展。</p><p>观点:反对。</p><p>理由: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味引进国外综艺节目模式,可能会忽略对我国传统电视节目优点的继承和发扬,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电视节目的创新必须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引进的国外节目不一定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情趣。③一味引进国外综艺节目模式,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导致中国电视原创节目缺乏,不利于我国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p><p><br />(2)</p><p>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国文化只有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才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发挥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中国必须坚持弘扬中华文化的特色,并借鉴外来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启示我们要保持特色,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中华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更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这启示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p><p><br />(3)</p><p>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②坚持联系的观点,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③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p><p><br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和要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第(1)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回答赞成,要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角度,说明文化创新要重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表示反对,要从文化的继承、立足中国的实践、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等角度来说明一味引进外来文化的错误之处。第(2)问,要注意不能突破唯物辩证法的范围,根据材料强调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说明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分析文化发展对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根据材料强调的中国面临的文化挑战,说明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针对材料强调保持中华文化特色,说明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针对材料强调要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说明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第(3)问,要紧密结合设问中提供的信息说明哲学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说明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则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材料一 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是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它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br />材料二 近年来,昆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存活现状并不乐观。传统戏曲只有呈现当代的审美价值,才能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因此,创新是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甲认为,创新一定要以继承为基础,不能在对昆曲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创新。学者乙认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和发展,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昆曲剧本,其次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要进一步丰富昆曲的表演形式,增强昆曲的艺术魅力。学者丙认为,昆曲创新一定要遵循戏剧发展规律,一些经典昆曲剧目如《牡丹亭》,应以继承为重,创新时最多只能在灯光和服装上做些变化。<br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加强昆曲传承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br />(2)请你运用矛盾分析法评析三位学者看法的合理性。<br />(3)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昆曲创新工作。</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昆曲在中国传统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昆曲传承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昆曲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加强昆曲传承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③加强昆曲传承有利于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找到新的方式和载体,进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昆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加强昆曲传承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彰显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p><p><br />(2)</p><p>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昆曲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相结合。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经典昆曲剧目的继承与发展要与一般剧目区别对待。③三位学者都能承认矛盾,勇于揭露昆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p><p><br />(3)</p><p>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昆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对昆曲进行创新。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成功开展昆曲创新工作离不开正确意识的指导。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昆曲发展一定要在遵循戏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p><p><br />【解析】第(1)问,材料中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昆曲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信息启发我们可以分别从加强昆曲传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等角度展开论述。第(2)问,学者甲和学者乙都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学者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三者都能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第(3)问可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分别按照原理与方法论相结合、哲理与材料相结合的思路组织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