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处处有哲学,近年来出现的下列流行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br />①正能量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br />②蛮拼的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r />③接地气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r />④新常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的<br />A.①②③<br />B.②③④<br />C.①③④<br />D.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正能量”体现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①错误;“蛮拼的”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符合题意;“接地气”强调的是注重实际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符合题意;“新常态”体现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表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调查表。图表内容表明(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50.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比较</p></td><td style="width:368.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世界观</p></td><td style="width:78.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行为表现</p></td></tr><tr><td style="width:50.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幼年</p></td><td style="width:368.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相信一切童话都是真的</p></td><td style="width:78.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极力模仿</p></td></tr><tr><td style="width:50.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青年</p></td><td style="width:368.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怀疑一切道理都是假的</p></td><td style="width:78.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总是叛逆</p></td></tr><tr><td style="width:50.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中年</p></td><td style="width:368.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认清了世界的半真半假</p></td><td style="width:78.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处事稳重</p></td></tr><tr><td style="width:50.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老年</p></td><td style="width:368.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体会到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较劲、不折腾、难得糊涂,就会天天快乐</p></td><td style="width:78.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与世无争</p></td></tr></table><p><br />A.只要是具有一定世界观的健全的人都具有哲学思想<br />B.哲学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r />C.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br />D.世界观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图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说明了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C符合题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需要人们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A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才能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错误;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伤不起”。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br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r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r />C.自然界的物质性<br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与真理的客观性、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均无关,故排除ABD;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br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r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r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r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D项揭示了意识的本质;A项是从意识的形式上看;B项是从意识的生理机能上看;C是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材料说明( )<br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r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世界可以认识<br />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br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r />A.②④<br />B.①②<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客观实际,我们可以正确认识世界,因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④正确;①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③错误,我们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不是客观与主观统一。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是:从1980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到“双独二孩的政策”,再由“单独二孩的政策”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我国不断调整完善计计划生育政策表明( )<br />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br />②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br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r />④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br />A.①④<br />B.②③<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中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变化体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我国人口主的演变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③正确;②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洪荒之力”、“蓝瘦香菇”……各种网络流行用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br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r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br />③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br />④人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br />A.①③<br />B.①②<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①③适合题意;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是错误的;物质决定意识,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红楼梦》这部小说,有人说道学家看到的是淫,青年人看到的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剧。而毛泽东说,他看到的只是阶级斗争。之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 )<br />A.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具有共性<br />B.人们对作品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具有共性<br />C.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创造了新的形象<br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对于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认识,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故D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仅仅是对题干的重复,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不具有,排除;A说法错误,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共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多做一些,机会将随之而来》提醒我们(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19ecef64/SYS201708151044357887445801_ST/SYS201708151044357887445801_ST.001.jpeg" width="309" height="225" alt="图片_x0020_3"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失败是成功之母<br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r />C.选择比努力重要<br />D.没有质变的量变是徒劳的</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多做一些,机会将随之而来”强调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启示我们注重量的积累,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C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完成下列各题。<br />(1)弘扬“工匠精神”时代价值之在于( )<br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br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br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br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br />(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br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br />②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更大<br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br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r />A.①④<br />B.①②<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r />(1)B<br />(2)A<br />【解析】(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弘扬“工匠精神”的 时代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撑,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2)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④当选,②③不属于唯物史观,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 )<br />A.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br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br />C.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br />D.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促进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材料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因为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排除;B说法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排除;D说法错误,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每临毕业季,我们就会一次次的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应该( )<br />①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等因素<br />②坚持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br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待遇好的工作为止<br />④不断跳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坚持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错误;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 )<br />A.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需要作调整<br />B.应积极寻求适合人们的共同联系<br />C.要排除人生历程中联系的偶然性<br />D.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A说法错误;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必然的联系,也有偶然的联系,C说法错误;联系是多样的,要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有利于人生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适合题意;故该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医者多用善用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既是医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诊疗过程中,一直在询问表达关切,患者的主诉寄托信任,“语言处方” 能促进医患间良性互动,使患者乐观面对疾患,积极配合治疗,产生神奇疗效。这表明( )<br />①“语言处方”对患者的生理活动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br />②“语言处方”对于疑难杂症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疗效<br />③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中心环节<br />④医学工作要把精湛医学技术与高尚人文精神结合起来<br />A.①②<br />B.   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比较语言处方与实物处方的优劣。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语言处方”能促进医患间良性互动,使患者乐观面对疾患,积极配合治疗,产生神奇疗效。这表明“语言处方”对患者的生理活动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这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要把精湛医学技术与高尚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故①④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r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r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r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r />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本题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拥有4000余年的历史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追求,至今依然是中国老百姓情感上最浓烈、最有仪式感的节日。围绕亲人团圆、辞旧迎新、祭祀祈福、娱乐休闲等主题,各地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春节习俗,例如拜年、贴春联、放爆竹、发红包、吃饺子、放天灯、舞狮舞龙、逛花市、逛庙会等。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不少家庭的年夜饭搬到了酒楼,看春晚、短信微信拜年、抢电子红包等新年俗逐渐流行,放爆竹也因为环保、安全原因被广泛限制……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不知年该怎么过了。也有人认为,在数字技术条件支撑下,年味更浓了。<br />2016年12月,我国启动了以大国、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的春节文化走出去工作。2017年初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br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春节文化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中华儿女共庆春节,亲人团聚、辞旧迎新,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情感。<br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由于区域不同和民族的不同,春节习俗也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人们对年味的感受也不同。<br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各族人民在春节所展示出的文化习俗的独特性、区域性及其春节传统文化的共通性、文化精神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br />【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春节文化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春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即矛盾的特殊性;春节习俗也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另外分析二者的关系,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从“日不落”帝国时代,到美利坚时代,再到今天群雄逐鹿时代,成就前两者也造就后者的“全球化”,真的在与当今的世界渐行渐远吗?<br />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似乎汹涌而出,并且从受益与全球化最多的欧美大陆向全世界蔓延。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英国脱欧,反恐与难民问题,贸易保护壁垒,右翼在一些西方国家纷纷登场……因此有人高呼“别了,全球化!”<br />100多年来,围绕全球化的争议一直起起伏伏,尤其伴随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技术进步带来就业相对减少,资本和劳动收益差距的不断扩大,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运作带来巨大风险;但其带给人类的福祉却也有目共睹,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使不同国家产生利益交织,各个国家在这个相互联通的网络里形成了更大的相互依赖和更多的共同利益。<br />当欧美重新思考甚至怀疑全球化的时候,中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怎么办?<br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r />②对全球化的影响,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并且分清主流于支流,全球化带来生产力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全球化”等问题,但利大于弊。逆全球化潮流正是没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结果。<br />③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面对前进过程中的曲折,要树立信心,勇敢面对。<br />④中国应顺应大势,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更多发挥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br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等词语为题眼,有时也以“分析”、“评价”等字眼出现,要求学生就试题所给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明确给出答题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就本题而言,需要考生综合调动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着重考查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