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必修)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br />A.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r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r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br />D.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哲学知识不能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才能获得。<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面……绘画中蕴含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这一判断主要说明( )<br />A.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br />B.哲学是一门科学之科学<br />C.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br />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这一判断主要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A项正确;<br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B项不选;<br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项不选。<br />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指的是( )<br />A.物质的根本属性<br />B.物质的具体形态<br />C.物质的唯一特性<br />D.事物的发展秩序</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br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r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br />A.心外无物<br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br />C.理在气先<br />D.存在就是被感知</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该题考查唯物主义,A、D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r />B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r />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指出:“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人类创造的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消失的过程。”这表明( )<br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br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br />C.世界上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br />D.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消失的过程”这段话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A适合题意;<br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是错误的;<br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每一种既成的形式的存在都是暂时的,C是错误的;<br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其中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br />A.事物的发展是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统一<br />B.事物的发展必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br />C.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r />D.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其中蕴含的哲理主要是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C入选。<br />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荀子·天论》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此观点启示我们( )<br />A.意识依赖于物质<br />B.人们能认识和改造规律<br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br />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荀子·天论》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启示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C适合题意;<br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错误;<br />A、D材料没有体现。<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生病就输液,一输液就用抗生素。这种做法不懂得( )<br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r />B.联系的重要性<br />C.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br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适合题意;<br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才引发质变,A错误;<br />B、C不适合题意,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玻璃杯子里有半杯水,有人看见说哎呀只有半杯水了,而有人却说还好还有半杯水;有人认为半杯水喝掉就没有了,而有人却认为再加半杯水就是一杯水了。这表明( )<br />A.世界是无法被正确认识的<br />B.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r />C.认识具有不确定性<br />D.人的心态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不适合题意;<br />题中材料说明的是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会不同,D项符合题意;<br />A项属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br />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br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r />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r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r />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不是属性。<br />B选项错误,正确的表述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r />D选项错误,意识始终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不能脱离客观存在而存在。<br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入选。<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常用“万物复苏”来描绘万物生长的春季,由春季还衍生出许多好词,如春暖花香、春意盎然等。这体现了( )<br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r />B.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复制<br />C.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br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强调人们对春季的反映,而不是对春季的“改造”,A不适合题意;<br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B是不科学的;<br />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C错误,排除;<br />由春季衍生出许多好词,说明人不但会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还会充分发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来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D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2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r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r />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 <br />④意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人们通过科学认识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这说明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题肢①正确;<br />“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说明人的感觉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题肢②正确;<br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③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不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 )<br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C.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r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而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唯一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br />其它选项说法正确但都不是题干的原因,均应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函至各省教育厅,要求将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所有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体现了( )<br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br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r />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r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国家教育部发函至各省教育厅,要求将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所有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B入选。<br />A错误,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br />C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D与材料无关。<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br />A.肯定了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br />B.肯定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r />C.突出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br />D.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强调了通过实践把我们头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D适合题意;<br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是不科学的;<br />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消费者常常抱怨“现在的番茄越来越没有以前的味儿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美联合研究团队协同攻关,历时4年多,终于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这说明( )<br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r />B.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br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美联合研究团队协同攻关,历时4年多,终于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适合题意;<br />A、D材料没有体现;<br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指鹿为马”的做法违背了真理的( )<br />A.具体性<br />B.无限性<br />C.条件性<br />D.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指鹿为马”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做法,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D正确且适合题意;<br />B、C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r />真理没有无限性,B说法错误,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这一过程的有(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4/1c1da819/SYS201802240413474696646854_ST/SYS201802240413474696646854_ST.001.png" width="535" height="12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②③正确反映了认识的过程,正确;<br />①是圆圈式的运动,与认识的特点不符;<br />④是陀螺式的运动,与认识的特点不符。<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近日落成启用,它是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的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这反映出( )<br />A.人们能够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br />B.事物联系的依据在于人们的需要<br />C.人为事物联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物<br />D.联系一定能促进事物的发展</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A适合题意;<br />事物联系的依据事物的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B、C是错误的;<br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r />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因为(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br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br />③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 <br />④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①③适合题意;<br />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顺序排列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错误;<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蕴含的哲理是( )①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 <br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br />③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 <br />④部分离不开整体<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③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体现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r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①说法错误;<br />②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或者俗语与“水滴石穿”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br />A.庖丁解牛<br />B.邯郸学步<br />C.绳锯木断<br />D.覆巢破卵</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r />庖丁解牛体现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排除A; <br />邯郸学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排除B;<br />绳锯木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合题意; <br />覆巢破卵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适合题意。</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发展的实质是( )<br />A.量变<br />B.“扬弃”<br />C.事物的前进和上升<br />D.质变</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适合题意;<br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排除A、D两项;<br />辩证的否定是指是“扬弃”,排除B。<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朋友相见,一般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称赞对方。士别三日之所以需要刮目相看是因为( )<br />A.世界是客观的<br />B.联系是普遍的<br />C.事物是发展的<br />D.联系是客观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根据题目表述,士别三日之所以需要刮目相看是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C入选。<br />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志愿者们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这蕴涵的辩证法道理是( )<br />A.促进量变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r />B.要热情支持和悉心推动新事物成长<br />C.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br />D.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幸福社区</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志愿者们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C适合题意;<br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错误;<br />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小小鼠标无极限,从发明鼠标到现在的50年间,机械鼠标、光电鼠标、多功能鼠标、3D鼠标层出不穷,如今,人们还在研制不用手操作只靠意念控制的智能鼠标。这主要说明( )<br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r />B.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br />C.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br />D.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从发明鼠标到现在的50年间,鼠标的形式不断变化,故选D。<br />A、B与题意无关。<br />C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D。</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做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br />A.在曲折中发展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基本状态<br />B.真实的人生都是无规律可循、捉摸不定的<br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br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br />A.事物变化的基本状态是量变和质变,A错误;<br />B.规律具有普遍性,人生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B错误;<br />C.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正确。<br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该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本题混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论,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该题是判断题目。该观点判断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气者,理之依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气者,理之依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故题目观点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故题目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该判断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了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也不同。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p> </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材料: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请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体现的唯物论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就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br />②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这个重大判断是正确意识,必将为新时代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br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r /><br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体现的唯物论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br />所以答案是: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就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br />②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这个重大判断是正确意识,必将为新时代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br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p><p> </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关键少数”理应作表率。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哲理,分析 “关键少数”的作出表率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br />②“关键少数”是党员中的最关键部分。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和中坚,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社会风气、时代风貌的形成和走向产生关键影响。<br /><br />【解析】本题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哲理,设问指向“关键少数”的作出表率的必要性。解答时首先明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关键少数”的作出表率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br />所以答案是: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br />②“关键少数”是党员中的最关键部分。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和中坚,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社会风气、时代风貌的形成和走向产生关键影响。</p><p> </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谈谈共产党员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共产党员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br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共产党员应积极投入劳动实践,将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不忘初心,在不断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br /><br />【解析】本题考查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共产党员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指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设问指向的是做法,着重回答方法论。唯物论主要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论主要包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共产党员的行为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br />所以答案是: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共产党员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br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共产党员应积极投入劳动实践,将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不忘初心,在不断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p><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