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2:35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二上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益。"下列对哲学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有( )<br />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br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r />C.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br />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题目限定从哲学的作用角度解题,A说法正确,故入选;<br />选项B说法错误,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应该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r />选项C说法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br />选项D说法正确,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社会,流言.谣言借助网络迅速传播,不仅会困扰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甚至会引起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要不被流言和谣言捉弄,首先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鉴别,所以古人说“流言止于智者”。从哲学角度看,这里的“智者”首先是指( )<br />A.善于用理性论证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人<br />B.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考问题的人<br />C.坚持用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求证问题的人<br />D.坚持用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分析问题的人</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对流言和谣言要进行科学鉴别,要辩证的、全面的认识它们,故这里的“智者”是指坚持用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分析问题的人,D说法正确;<br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本身说法错误;<br />BC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是“哲学: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这一主题意在告诉人们( )①反思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br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r />③哲学源于生活,更要指导生活<br />④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强调了哲学对于人们生活的指导,强调了我们要反思我们的生活,哲学源于生活,更要指导生活,要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所以①③正确,B项正确;<br />②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r />④错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影片《盗梦空间》中,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对其植入思想,而且认为这些思维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这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中的_____________问题。( )<br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br />B.思维和存在都是世界本原<br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br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r />材料中的主人公靠思维就可以改造世界,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D适合题意;<br />A、C没有体现;<br />存在是世界本原,B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伊始,写了16年诗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她的作品行文质朴、感情浓烈,在微信圈中被反复传递,迅速被人熟知与谈论。余秀华在她的作品《爱》里写道:“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给好的一面给人看/另外的一面,是要爱的”。与这句诗里包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br />A.<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4/01f81afa/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001.jpeg" width="237" height="7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B.<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4/01f81afa/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002.jpeg" width="250" height="8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C.<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4/01f81afa/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003.jpeg" width="231" height="7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D.<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4/01f81afa/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SYS201802240452320587871123_ST.004.jpeg" width="227" height="9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你不能改变环境,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br />“平凡的脚步,可以丈量遥远的旅途”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br />“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br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r />BCD项不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当前叙利亚的局势,有网友发表评论说:“叙利亚的局势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叙利亚的局势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该网友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br />③属于不可知论观点 ④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叙利亚的局势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叙利亚的局势变化那是徒劳的。”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观点。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br />ABD项错误,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br />A.“上帝造人 ”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r />B.“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r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与“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br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br />“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与题意不符;<br />“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形而上学的诡辩论,B与题意不符;<br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两种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符合题意,C正确;<br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强调学习知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强调的是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的不同,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世界上有棕色熊猫吗?有人说,没有,因为其至今只看到过黑白熊猫,从未见过棕色熊猫。下列说法与这种判断方式一致的是( )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②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r />③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②③<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材料中“至今只看到过黑白熊猫,从未见过棕色熊猫”就判断没有棕色熊猫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题肢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r />题肢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r />题肢③属于不可之论;<br />题肢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习近平之所以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提出问题的哲学<br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解释世界的哲学<br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br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③说法正确;<br />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④说法正确;<br />①、②与题意无关。<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是因为( )<br />A.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br />B.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br />C.是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学说<br />D.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D正确且适合题意;<br />A 、B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应排除;<br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学说,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C说法不准确。<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br />A.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r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r />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br />D.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题干中马恩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符合题意。<br />A、C说法都对,但与题意不符。<br />D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常态”是2014年的热词之一,意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用以表达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这表明( )<br />A.意识具有能动性<br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r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r />D.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D说法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r />题干中“新常态”意指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与过去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符合题意。<br />C说法不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吕氏春秋》中有个“荆人夜涉”的故事,讲的是楚国军队要渡过澭水夜袭宋国,事先在水位较浅的河段设立了浮标,夜晚水位已经上涨,可楚军依然坚持顺着浮标徒步渡河,结果伤亡惨重。“荆人夜涉”的故事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要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br />②事物的运动是由规律支配的,要把握变化着的规律<br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敢于挑战挫折与困难<br />④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要分析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br />A.①③<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荆人夜涉的故事主要是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故选①④正确。<br />选项②③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实践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反映了( )<br />A.意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r />B.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br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br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实践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体现了一切事都是变化发展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选D;<br />A不选, 因为意识可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br />B和C与材料无关。<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通常感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然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和空间一样,时间是不会流逝的。其实,不管人们有何感觉,意识的内容都是( )<br />A.主观意志的产物<br />B.客观精神的产物<br />C.人脑机能决定的<br />D.客观存在的反映</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题目中,有的人感觉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然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和空间一样,时间是不会流逝的。其实,不管人们有何感觉,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故D选项正确入选。<br />A、B、C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客观决定主观,要深入群众实践解决实际问题<br />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br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br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br />A.①④<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习总书记的讲话体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即实践按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r />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说法错误;<br />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③ 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4/01f81afa/SYS201802240452334878971206_ST/SYS201802240452334878971206_ST.001.png" width="177" height="17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会犯错误<br />B.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br />D.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中的就不会犯错误,说法太绝对。<br />漫画“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事实证明壁虎的“中奖”并不“幸运”,B符合题意。<br />C说法不对,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D中的“奉献”,在漫画中没有涉及。<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报道,老年痴呆现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导致老人死亡的“第四大杀手”。专家警告:“无所事事,终日饱食,可导致弃用性大脑痴呆!”这告诉我们( )<br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r />B.事物之间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br />C.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r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br />题中材料“无所事事,终日饱食,可导致弃用性大脑痴呆”,表明了事物之间联系具有普遍性,故B项符合题意;<br />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故不能入选。<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保护好源头活水,中央早在工程建设伊始就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要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遵循事物结构的有序性<br />②正确把握联系的必然性,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预测性<br />③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r />④根据主观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更利于推动事物发展<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为保护好源头活水,中央早在工程建设伊始就坚持了正确的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③说法正确。<br />联系是有条件的,不具有必然性的特点,②说法错误;<br />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存在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④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转基因农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关于转基因的激烈争议也随之而来,围绕转基因“是否会威胁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几大焦点,双方的争论言辞激烈却都缺乏相应的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下列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同一对象的主观认识总是对立的<br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r />③人们应该注重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br />④只有被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的认识才能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同一对象的主观认识有可能不同,但不能说总是对立。①说法错误,应排除;<br />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不一定能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④说法错误,排除D;<br />②③正确且切题。<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为一个财主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据此回答财主把对联念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而气急败坏,把祝枝山告上县衙,祝却说自己写的是吉庆之词,遂将对联念作“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县令、财主哑口无言。祝枝山利用对联智斗财主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 )<br />A.按客观规律办事<br />B.一切从实际出发<br />C.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br />D.勤于参加社会实践</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题目中,祝枝山利用对联智斗财主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故C选项入选。<br />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br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r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r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r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龚自珍认为“无不改”、“无不积”、“无不变迁”、“无不移易”表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br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D说法错误;<br />本题材料并未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 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 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br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br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br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br />A.①②③<br />B.①②④<br />C.①③④<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先进人物的事迹让青少年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启示他们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①③④符合题意。<br />“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表述错误,②不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奥运会开幕式以29个大脚印开始,并且以画轴贯穿仪式全过程,而残奥会闭幕式则是以“一封信”作为展开主题。无论是画轴还是信,在以往的大型活动中,这种关注人类、关注文化内涵的理念并不多见,脱离了原有的大型晚会的套路。这些想象启示我们( )<br />A.想象的内容是主观的,它来源于创造者的灵感<br />B.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内容却来源于客观事物<br />C.想象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br />D.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创造出某种物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A错误。<br />只要积极向上的想象才能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激励作用,C错误。<br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创造出某种物质,D错误。<br />无论是画轴还是信,这种关注人类、关注文化内涵的理念,脱离了原有的大型晚会的套路,启示我们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内容却来源于客观事物。<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峡两岸关系尽管历经坎坷,但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渐成为滚滚潮流。2008年12月15日,经历30年风雨历程,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化茧成蝶,基本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潮流的事情,不管面临多少困难,花费多少时间,终究都会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过程。</p></div></div>
<div><p>【答案】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两岸“三通”从无到有,直至最终实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br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两岸“三通”的实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br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经过30年的艰难坎坷,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实现。<br /><br />【解析】设问要求分析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过程。考生分析时要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从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结合材料分析,两岸“三通”从无到有,直至最终实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表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r />两岸“三通”的实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br />经过30年的艰难坎坷,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实现,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r />所以答案是: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两岸“三通”从无到有,直至最终实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br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两岸“三通”的实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br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经过30年的艰难坎坷,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实现。</p><p>&#xa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中学6名同学针对学校用纸问题,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探究小组同学对全校1 9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平均每人每天消耗10张纸,全校每天用纸量大约60千克;2007年元旦期间,全校中学生人均往来贺卡达12张。探究小组同学登录“中国环保网”,得到以下信息:一棵树能造60千克纸,4 000张贺卡等于一棵树!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br />探究小组同学走访有关专家还了解到:中国由于没有足够的林木资源来造纸,需要大量废纸做造纸原料。可中国的废纸回收率还不到20%,因此每年都要进口废纸约130万吨。<br />假如你是该合作探究小组成员,请继续完成以下研究工作:<br />(1)请分析说明开展学校用纸问题研究活动的哲学意义。<br />(2)请为全校师生提出节约用纸的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br />②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br /><br />(2)减少节日的贺卡祝福,节日祝福可以改为短信祝福等;<br />建立教师办公网,实现无纸化办公;<br />练习作业采用小号字体节约纸张。<br /><br />【解析】本题以某中学生对学校用纸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为背景材料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事物,探究事物的能力。<br />(1)设问要求分析说明开展学校用纸问题研究活动的哲学意义。考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对接相关哲学原理,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开展学校用纸问题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br />(2)设问要求为全校师生提出节约用纸的合理化建议。考生分析时要结合材料,可以从减少节日的贺卡祝福,节日祝福可以改为短信祝福等;建立教师办公网,实现无纸化办公;练习作业采用小号字体节约纸张等角度分析。<br />所以答案是:(1)①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br />②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br />(2)减少节日的贺卡祝福,节日祝福可以改为短信祝福等;<br />建立教师办公网,实现无纸化办公;<br />练习作业采用小号字体节约纸张。</p><p>&#xa0;</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p></div></div>
<div><p>【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br />②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br />③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br /><br />【解析】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br />解答时抓住DDT认识的发展,调动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br />所以答案是: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br />②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br />③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p><p>&#xa0;</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二上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